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体取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
背景技术
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中,常采用活体取样的方法对要研究或是诊断的部位进行采样。即对要研究或者分析的部位或组织进行取样,然后将取出的样本进行培养和检验,获得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结果或结论。在提取少量样本的应用中,活体取样针是一种重要的器械,因其创面小、操作灵活被广泛接受。
现有中国专利CN201010154334.6提供一种用于骨穿刺活动组织检查的活检针组合,包括实心穿刺针,具有锥管状前端的空心管取样针,设于针管壁上的平行于针管轴的截面开口,以及设于截面开口一边沿针管圆周切向延伸出的切割刀。
但是上述技术使用较为复杂,首先需将实心穿刺针与工作通道套管配合插入组织,将实心穿刺针取出;而后将空心管取样针从工作通道导管尾端插入,旋转空心管取样针使目的样本与组织分离,拔出空心管取样针后用铜条吸取其内部的样本。该技术操作复杂,且用铜条吸取其内部的样本路程较远,对样本可能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解决现有组织穿刺取样针取样时创伤大且不可一次穿刺多次取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包括空心穿刺管,所述空心穿刺管管内套装切割器;所述空心穿刺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取样孔;所述切割器前端开刃。
本实用新型环套型取样针,外层为空心穿刺管,内层为切割器。空心穿刺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取样孔,将空心穿刺管穿刺入病灶组织部位,由于压力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部分病灶组织会陷于取样孔的凹孔中。待空心穿刺管放置完毕,利用切割器对孔内的组织进行切割,实现样品与本体的分离。此法较现有将切割刀延伸至空心管外部旋切病灶的方法,切割速度快,创伤面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的改进,所述切割器为管状切割器,切割器的前端开刃。将切割器设置为前端开刃的管状结构,管径与空心穿刺管内径匹配,在切割器前移过程中可完成对取样孔中病灶组织的切割,不需多步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的改进,所述切割器采用空心圆柱结构,尾部连接负压生成装置。切割后的组织位于切割器内或端部,在尾部连接的负压生成装置作用下,利用负压的吸引作用,切割下来得样品将会向切割器尾部移动或吸附于切割器管口,从空心穿刺管内取出切割器可获取样品组织。这样一来,可在不取出空心穿刺管的情况下可重复完成上述采样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的改进,所述负压生成装置包括空心圆柱结构的负压筒,负压筒筒内可滑动连接前端固定有胶塞的芯杆。负压是低于常压的气体压力状态,当容器内部气压由常压变为负压,可利用外界大气压和这个负压之间的压差作用,达到吸附住物体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负压生成器与注射器原理相同,利用芯杆前端的胶塞将负压筒封闭,在向外拉动芯杆的同时,负压筒和切割器的内部气压由常压变为负压,产生吸附作用,实现切割器前端吸附样品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的改进,所述空心穿刺管前端为实心尖头结构。在未开启负压生成器时,经由切割器切割下来的样品位于切割器前端或端口,采用开放型针头,样品可能掉出针体区域,导致提取困难。采用实心尖头能对样品进行保护,同时也能对切割器进行定位。进一步的,采用实心尖头结构可保持穿刺针端面光滑,有利于穿刺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的改进,所述取样孔为弧形凹孔。病灶组织由于体内压力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取样孔内形成凸面,设计弧状凹孔能使更多的组织进入槽内,同时也可避免病变后较硬的组织无法进入取样孔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插入切割器的同时将陷入取样孔中的样本与本体分离,较现有将切割刀延伸至空心管外部旋切病灶而言,创伤面小,切割工艺简便。
2、切割器尾部连接负压生成装置,切割器可对与本体分离后的样品进行吸附,随切割器从空心穿刺管移出而获得,可实现在不取出空心穿刺管的情况下多次采样。
3、空心穿刺管前端为实心尖头结构,能有效防止样品掉出针体区域。同时,采用实心尖头结构可保持端面光滑,利于穿刺。
本实用新型能较好解决现有组织穿刺取样针取样时创伤大且不可一次穿刺多次取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剖面图;
图2为空心穿刺管示意图;
图3为切割器示意图;
图4为负压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号标识:10、空心穿刺管,11、取样孔,12、手柄,20、切割器,21、刃,22、管座,30、负压生成器,31、负压筒,32、胶塞,33、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例所述一种活体组织穿刺取样针,如附图1所示,针体为圆柱型环套结构,内部为管状的切割器20,外部为空心穿刺管10。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外部的空心穿刺管10为尾部开口的中空结构,前端为实心尖头结构,可用于穿刺肌肤或组织皮层。空心穿刺管10前端的管壁位置开设有弧形取样孔11,尾部设置有环状手柄12。采用弧面型凹孔取样孔11,便于病灶组织陷入。
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切割器20同样为空心柱状管10,管口环状端面开刃21,用于切割凹陷入取样孔11内的病灶组织。切割器20尾端设置环状管座22,管座22与切割器20的中心轴线重合。
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与切割器20后端管座连接的是负压生成装置30的负压筒31,负压筒31内部可滑动连接有胶塞32,胶塞32径向形状和尺寸与负压筒31的内径相同,可有效封闭负压筒31内胶塞32前侧的空间。本实例采用双层胶塞32,能有效隔绝负压筒31内前后两侧的气体。胶塞32尾部轴线位置固定连接有芯杆33,在芯杆33的带动下,胶塞32实现沿负压筒31轴线方向移动,从而达到调节负压筒31筒内气压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将空心柱状管10穿刺入目标病灶部位,后将连接了负压生成装置30的切割器20插入空心柱状管10的管套内,完成样品的切割。此时负压生成器30的胶塞32位于负压筒31内壁的前端。
待切割器20前端的刃21到达到空心柱状管10的实心尖头内侧,保持空心柱状管10、切割器20、负压筒31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后拉动芯杆33,带动胶塞32沿着轴线方向后移1/3~2/3距离。使负压筒31与切割器20内部处于负压状态,此时会对切割器20端部的样品产生吸附。
最后,将切割器20和负压生成器30从空心柱状管10内取出,所需目标样本位于切割器20内部或端面位置,沿着轴线方向推动芯杆33,解除负压状态,使样品和切割器20分离,获得待研究样本。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