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正构烷烃发酵液中精制长链二元酸的方法,特别是从 C10~C18正构烷烃发酵液中精制长链二元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长链二元酸是由微生物发酵长链正构烷烃而得到的代谢产物。其发酵液是 一复杂的多相体系,其中含有水、未反应的烷烃和各种培养基组分,微生物细 胞,自溶的细胞碎片及蛋白、色素、各种代谢产物,长链二元酸,还有油、水、 细胞的乳化体。这种复杂的多相体系增加了提取二元酸的难度,影响到产品的 纯度和收率。
目前提取长链二元酸的方法一般分为溶剂法和水相法。虽然溶剂法可以解 决上述问题,但由于溶剂法存在投资大,产品中残留有溶剂和烷烃以及生产安 全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传统的水相法虽然克 服了溶剂法的缺陷,但是其产品纯度和收率不能到达较高指标,而且操作步骤 繁琐,成本也较高。
CN1255483A提出了水相法分离二元酸的方法:将终止发酵液加热除去未反 应的烷烃,再加硅藻过滤除菌;滤液经调PH值得到酸饼和滤液;滤液又加活性 炭脱色,然后过滤;又用脱色后的滤液溶解之前得到的酸饼,酸化,最后得到 结晶,经烘干得到二元酸产品。此方法操作步骤繁琐,操作成本高,而且二元 酸产品收率太低,纯度亦不高,烷烃回收率低。
CN1147016A公开了一种精制二元酸的方法:将终止发酵液加热除去未反应 的烷烃,再加珍珠岩,用微滤膜除菌,再将滤液酸化结晶,经烘干得到二元酸 产品。此方法所用设备昂贵,而且由于没有进行脱色处理,因此所得产品的纯 度较低,最高不超过96%,烷烃回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水相法从多相 发酵体系中精制长链二元酸的改进方法,既可以提高产品收率和纯度,又可提 高未反应烷烃的回收率。
本发明从正构烷烃发酵液中精制长链二元酸的方法为:
(1)往终止发酵液中添加1~20g/L的尿素,并加热到60~100℃,再自然冷 却至10~40℃,静置0.5~2小时,分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
(2)除烷烃后的发酵液加水稀释至二元酸浓度为70~100g/L,加碱调节PH 值为7.5~12.0,往发酵液中加入20~80g/L的吸附剂,在温度10~60℃下搅拌 脱色15~30分钟;
(3)脱色结束后,将发酵液过滤,并用2~10倍于发酵液体积,温度为40~ 80℃的水洗涤滤饼,并将洗涤液回收到滤液中;
(4)将第(3)步所得滤液加热到80~100℃,用无机酸调PH至4或4以下, 自然冷却至室温进行结晶;所得晶液过滤,并用水洗涤至滤液PH为5~7,较 好为中性,即得到长链二元酸酸饼;所得酸饼在40~80℃下干燥0.5~8h,即得 到外观呈白色的长链二元酸产品。
从发酵液中精制长链二元酸之前,首先要分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由于一 部分烷烃、水和细胞形成乳化相,使得烷烃不易直接分离,所以必须进行破乳。 本发明通过往发酵液中添加尿素,以此来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从而改善破乳效 果。添加尿素的量视乳化程度而定,一般为1~20g/L。乳化较轻,尿素加入量 可以相对较少;乳化严重,尿素加入量可以相对多些。再将发酵液加热到60~ 100℃,温度最好控制在85~100℃。再自然冷却至10~40℃,静置0.5~2小时, 待油相与水相分离完全后,回收未反应的烷烃。尿素的加入改变了发酵液的性 质,使得破乳更易进行,破乳效果比单纯加热破乳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烷烃 的回收率。
将上述除烷烃后的发酵液用水稀释至二元酸浓度为70~100g/L,用碱调节 PH值为7.5~12.0,以7.7~9.0为宜;加入20~80g/L吸附剂,以40~50g/L为 宜;在温度10~60℃,最佳为10~40℃下搅拌脱色15~30分钟,在20~100 转/分钟的低转速下搅拌即可。
上述所用的碱可以是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如NaOH、KOH等,所用的吸附剂 选自活性炭、活性白土等适于二元酸脱色的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脱色结束后,将含吸附剂的发酵液进行过滤,并用水洗涤滤饼,以洗脱吸 附在吸附剂上的二元酸。洗涤水的体积2~10倍于发酵液体积,以4~8倍于发 酵液体积为佳;水温为40~80℃,以50~70℃为宜。将洗涤液回收到滤液中。 经过滤可以同时除去吸附剂、菌体,和蛋白等不溶杂质,得到清澈透明的液体, 其中二元酸以二元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液体中。
再将上述溶液加热到80~100℃,温度最好控制在85~98℃;用无机酸调 PH至4.0或4.0以下,较适宜PH为3.0~4.0,所用的无机酸可以是H2SO4、 HCl或H3PO4;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二元酸即缓慢析出,晶体缓慢长大。所得 晶体晶型规则完整,颗粒较大,纯度高,利于产品过滤水洗。
将上述所得晶液进行过滤,并且用水洗涤酸饼,水温为室温,洗至滤液PH 为5~7即可,所得酸饼在40~80℃下干燥0.5~8h即得到外观呈白色的二元酸 产品。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对发酵液进行分油时添加尿素,再进行加热破乳,这样比单纯的采用热 处理破乳分离未反应烷烃的效果更好,提高了未反应烷烃的回收率。
2、脱色在除菌前进行,通过过滤除去吸附剂,菌体和蛋白等杂质,可以免 除单纯的过滤除菌操作步骤,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产品的收率,降低操作 成本;而且吸附剂在过滤过程中可以起到助滤剂的作用,因此减少了额外添加 助滤剂的成本。
3、洗涤液回收到滤液中,使得二元酸盐浓度降低,在低浓度下进行酸析结 晶,所得二元酸晶体晶型规则完整,颗粒较大,不含杂质,易于过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以正十二烷烃作为底物,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二碳二元酸。发酵 结束后,菌体浓度为12.3g/L,二元酸浓度为124.5g/L,PH为8.0。取发酵液1000 毫升,加10g尿素,加热到98℃,再缓慢冷却至20℃,静置1小时,然后分离 回收未反应的烷烃。然后加550毫升水稀释,添加70g活性炭,在温度为20℃ 下搅拌脱色20分钟,再进行过滤。过滤结束后用4000毫升70℃的水洗涤炭饼, 洗涤液回收到滤液中。将上述液体加热到95℃,用6N的硫酸调PH至3.5,缓 慢冷却至室温进行结晶。再进行过滤,之后用水将酸饼洗至中性。最后在80℃ 下烘干,即得白色的二元酸晶体。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以正十三烷烃作为底物,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二碳二元酸。发酵 结束后,菌体浓度为14.1g/L,二元酸浓度为144.5g/L,PH为9.3。取发酵液1000 毫升,加12g尿素,加热到100℃,再缓慢冷却至30℃,静置1小时,然后分 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然后加800毫升水稀释,添加72g活性炭,在温度为30 ℃下搅拌脱色30分钟,再进行过滤。过滤结束后用6000毫升,60℃水洗涤炭 饼,回收洗涤液到滤液中。将上述液体加热到90℃,用6N的硫酸调PH至3.0, 缓慢冷却至室温。再进行过滤,之后用水将酸饼洗至中性。最后在75℃下烘干, 即得白色的二元酸晶体。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取十二碳和十三碳混合二元酸发酵液1000ml。菌体浓度为11.5g/L,二元酸 浓度为124.7g/L,PH为8.5。在发酵液中添加5g尿素,加热到100℃,在缓慢 冷却至30℃,静置1小时,然后分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再加650毫升水稀释, 添加55g活性白土,在温度为30℃下搅拌脱色20分钟,再进行过滤。过滤结束 后用5000毫升,50℃水洗涤炭饼,回收洗涤液到滤液中。将上述液体加热到95 ℃,用6N的盐酸调PH至3.0,缓慢冷却至室温。再进行过滤,之后用水将酸 饼洗至中性。最后在80℃下烘干,即得白色晶体的二元酸。结果见表1。
比较例1
按照CN1255483A实施例2公开的方法,以正十二烷烃作为底物,利用热 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二碳二元酸。发酵结束后,菌体浓度为14.1g/L,二元酸 浓度为144.5g/L,PH为9.3。取发酵液1000毫升,加热到98℃,再缓慢冷却至 30℃,静置1小时,然后分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然后添加50g硅藻土,过滤 除菌。并用加800毫升,60℃水洗涤菌饼,洗涤水回收至滤液中。将上述液体 加热到95℃,用3N的硫酸调PH至6.5,降温至80℃,保温20分钟,缓慢冷 却至室温。再进行过滤,得到酸饼和滤液。所得滤液添加50g活性炭,在温度 为40℃下搅拌脱色30分钟。脱色后进行过滤,并给滤液中加入800毫升自来水, 用此滤液溶解酸饼,用3N的硫酸调PH至3.2,加热至80℃,冷却至室温。再 进行过滤,之后用水将酸饼洗至中性。最后在75℃下烘干,即得白色的二元酸 晶体。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按照CN1147016A公开的方法,以正十二烷烃作为底物,利用热带假丝酵 母发酵生产十二碳二元酸。发酵结束后,菌体浓度为14.1g/L,二元酸浓度为 144.5g/L,PH为9.3。取发酵液1000毫升,加热到100℃,再缓慢冷却至38℃, 静置1小时,然后分离回收未反应的烷烃。然后添加20g珍珠岩,用微孔膜除 菌。并用加300毫升自来水洗涤菌饼,洗涤水回收至滤液中。将滤液加热到90 ℃,用6N的硫酸调PH至3.0,缓慢冷却至室温。再进行过滤,之后用水将酸 饼洗至中性。结果见表1。
表1 项目 烷烃回收率v% DCA纯度wt% 产品收率wt% 产品外观 实施例1 97.0 99.25 94.6 白色 实施例2 97.6 99.34 95.2 白色 实施例3 96.1 99.22 94.9 白色 比较例1 94.2 97.39 87.4 白色 比较例2 94.0 94.25. 92.9 稍微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