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乙炔纯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纯乙炔纯化装置。
背景技术
GB6819-2004《溶解乙炔》中规定硫化氢、磷化氢的测定方法为,以浓度为100g/L的硝酸银试纸是否变色来衡量。用含有磷化氢、硫化氢杂质的乙炔气进行焊接时,会使焊接部位产生脆化现象,严重的金属冷却时即有裂缝出现;如将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的乙炔气用于仪器分析,会使分析结果产生严重误差。
溶解乙炔生产过程中的净化工艺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则采用三氯化铁为主要净化原料,因其本身价格高等缺点而不被广泛采用。现如今多数溶解乙炔生产厂家采用湿法净化工艺,因现在国内大多数生产厂家工艺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大规模生产则采用浓硫酸鼓泡法净化。浓硫酸净化法采用的是98%的浓硫酸作为净化原料,此种净化工艺的缺点是对净化设备的要求较高,工艺条件苛刻,更换浓硫酸溶液时不安全,废弃硫酸难以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硫等固体容易堵塞管道和填料,净化效率低等。
传统浓硫酸鼓泡式净化工艺,乙炔气体在通入浓硫酸溶液时,只与浓硫酸局部接触,净化过程中浓硫酸不能及时混匀,从而导致有乙炔气体通过的区域硫酸浓度降低,而其它没有乙炔气通过的浓硫酸区域浓度较高,导致了净化效率低,且浓硫酸不能循环使用,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加之乙炔气中有部分水分,水分与浓硫酸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对净化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98%的浓硫酸虽然可以除去硫化氢、磷化氢等气体杂质,但浓硫酸强氧化性、强腐蚀性和脱水性,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化品,对于其储存或是在净化设备中都是重大危险源,一但制冷设备损坏或工艺条件控制不当,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该工艺更换浓硫酸频率较高,增加劳动强度,给操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废弃硫酸的处理困难,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储存待处理形成危险源,对于原料储存和废液的处理极为不便。
结合浓硫酸鼓泡式净化工艺的缺点,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
1.在保证净化效果的同时,选用其他化学性质相对安全的净化原料;
2.采用新的净化工艺,保证净化原料与乙炔气充分接触,从而提升净化效率,在节省净化原料的同时,达到净化效果;
3.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及生产过程的安全,从工艺设计上规避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乙炔纯化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纯乙炔纯化装置,该装置改变原有浓硫酸鼓泡式净化工艺,采用以次氯酸钠为净化原料的喷淋式净化,提升净化效果,同时避免了原有净化技术工艺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纯乙炔纯化装置,包括一次净化塔、二次净化塔、中和塔、次氯酸钠溶液槽和氢氧化钠槽;
第一乙炔气管道与一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一次净化塔的顶部与第二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第二乙炔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二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二次净化塔的顶部与第三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第三乙炔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中和塔的下部相连,中和塔的顶部与第四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
中和塔下部通过第三排液管与氢氧化钠槽连接,第三排液管上设置第十八截止阀;氢氧化钠槽通过第三进液管与中和塔上部连接,第三进液管上顺序设置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氢氧化钠槽,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六截止阀;
一次净化塔的下部通过第一排液管与次氯酸钠溶液槽连接,第一排液管上设置第十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槽通过第一进液管与一次净化塔的上部相连,第一进液管上顺序设置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四截止阀;
二次净化塔的下部通过第二排液管与次氯酸钠溶液槽连接,第一排液管上设置第三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槽通过第二进液管与二次净化塔的上部相连,第二进液管上顺序设置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四截止阀;
所述的一次净化塔的下部还与废液排放管相连,废液排放管上设有第十五截止阀,所述的废液排放管为倒U型,倒U型的弯折处开设有圆孔。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圆孔直径为3cm。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第二截止阀上并联有第一截止阀,第十二截止阀并联有第十三截止阀,第十七截止阀并联有第二十截止阀。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次净化塔的下部还通过管道与一次净化塔的上部相连,该管道上顺序设置第八截止阀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
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一进液管上位于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到二次净化塔的下部,且该管道上设有第八截止阀。
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一进液管上的第七截止阀和次氯酸钠溶液槽之间的管道、与第二进液管上的第五截止阀和次氯酸钠溶液槽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一截止阀;第三进液管上的氢氧化钠槽和氢氧化钠循环泵之间的管道设有第十九截止阀。
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三进液管上的氢氧化钠槽和氢氧化钠循环泵之间的管道与第三排液管上的第十八截止阀和氢氧化钠槽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九截止阀。
进一步,优选的是包括一次净化塔、二次净化塔、中和塔、次氯酸钠溶液槽和氢氧化钠槽;
第一乙炔气管道与一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一次净化塔的顶部与第二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第二乙炔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二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二次净化塔的顶部与第三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第三乙炔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中和塔的下部相连,中和塔的顶部与第四乙炔气管道的一端相连;
中和塔下部通过第三排液管与氢氧化钠槽连接,第三排液管上设置第十八截止阀;氢氧化钠槽通过第三进液管与中和塔上部连接,第三进液管上顺序设置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氢氧化钠槽,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六截止阀;
第三进液管上的氢氧化钠槽和氢氧化钠循环泵之间的管道与第三排液管上的第十八截止阀和氢氧化钠槽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九截止阀;
次氯酸钠溶液槽通过第一进液管与一次净化塔的上部相连,第一进液管上顺序设置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四截止阀;
次氯酸钠溶液槽通过第二进液管与二次净化塔的上部相连,第二进液管上顺序设置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四截止阀;
第五截止阀的远离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的一端通过管道与二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且该管道上设有第三截止阀;
第一进液管上位于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到一次净化塔的下部,该管道上顺序设置第九截止阀、第十截止阀,且该管道上第九截止阀、第十截止阀之间通过装有第六截止阀的管道与第三截止阀的远离二次净化塔的一端相连;
第六截止阀靠近第九截止阀的一端通过装有第八截止阀的管道与二次净化塔的下部相连;
所述的一次净化塔的下部还与废液排放管相连,废液排放管上设有第十五截止阀,所述的废液排放管为倒U型,倒U型的弯折处开设有圆孔。
可以将次氯酸钠储槽中的次氯酸钠新液输送至二次净化塔的顶部,防止二次净化塔中废液再次回流到二次净化塔中。
第九截止阀与第八截止阀相互配合控制二次净化塔中的废液用于一次净化塔中的净化,同时第九截止阀与第十截止阀相互配合控制一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循环净化。
第十一截止阀控制次氯酸溶液排至净化塔中,同时净化过程中关闭此截止阀,防止因净化系统中乙炔气压力过高情况下,乙炔回流至次氯酸钠储槽中,避免安全风险。
第十九截止阀控制氢氧化钠溶液排至中和塔中,同时净化过程中关闭此截止阀,防止因中和塔中乙炔气压力过高情况下,乙炔气回流至氢氧化钠储槽中,避免安全风险。
定时对氢氧化钠净化塔中的氢氧化钠取样分析,当酸碱滴定分析氢氧化钠中和液的浓度低于5%时,将氢氧化钠中和液从中和塔中排出,可以排至渣池中。
本装置技术方案亮点有五点:
一是采用相对于浓硫酸较为安全的次氯酸钠作为净化原料,解决原料储存和废弃净化原料处理的安全难题;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净化工艺采用喷淋式净化吸收工艺,充分吸收乙炔气中的磷化氢和硫化氢,综合考虑净化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因素,从设计工艺上确保净化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三是净化储槽和中和储槽的原料采用循环泵混匀方式,避免人工混匀不均或混匀时间较长的缺点;
四是净化液的排放设计采用倒U型废液排放管,上方开有小孔,避免因“虹吸”原理导致净化液排尽,空气进入净化塔发生爆炸危险;
五是在使用过程中次氯酸钠储槽和氢氧化钠储槽的液体出口位置与地面的距离高于净化塔和中和塔内的最高液位,防止因操作不当净化塔、中和塔内压力升高将塔内净化液、中和液回流至储槽内和乙炔气体回流储槽内发生爆炸危险。
决定以次氯酸钠喷淋式工艺代替原有浓硫酸鼓泡式净化工艺,提升净化效果,同时避免了原有技术工艺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本装置的技术核心是改变原有浓硫酸鼓泡式净化工艺,采用以次氯酸钠为净化原料的喷淋式净化工艺,采用常压净化方式进行净化,从经济性和安全性全面考虑,设计出创新型工艺流程,使净化效率和安全性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2、本实用新型氢氧化钠循环泵、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一次净化塔、二次净化塔、氢氧化钠槽以及次氯酸钠溶液槽之间的管路的布局方式可谓首创,解决了新净化液送入净化塔与使用过的净化液通过同一电机输送矛盾,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生产成本的同时,达到最理想的净化效果。
3、本实用新型整体工艺设计安全是工艺创新不容忽视的细节,此设计工艺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全方位考虑存在的安全因素。次氯酸钠的废液排放的设计可谓首创,综合考虑排液与安全隐患的关系,避免因“虹吸”原理而将废液尽进而导致爆炸性危险。
本实用新型溶解乙炔净化装置将现有国家标准98%的乙炔浓度提升至99.9%以上,满足了原子吸收光谱(AAS)等特殊用途,改变溶解乙炔只能作为工业焊接、切割的工业级用途。经过此净化装置净化后溶解乙炔产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表1所示数据是按照GB6819-2004《溶解乙炔》中的方法测定的。
表1经本实用新型纯化装置后溶解乙炔产品参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废液排放管的圆孔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一个优选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又一个优选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另个优选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截止阀;2、第二截止阀;3、第三截止阀;4、第四截止阀;5、第五截止阀;6、第六截止阀;7、第七截止阀;8、第八截止阀;9、第九截止阀;10、第十截止阀;11、第十一截止阀;12、第十二截止阀;13、第十三截止阀;14、第十四截止阀;15、第十五截止阀;16、第十六截止阀;17、第十七截止阀;18、第十八截止阀;19、第十九截止阀;20、第二十截止阀;21、氢氧化钠循环泵;22、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3、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4、中和塔;25、二次净化塔;26、一次净化塔;27、第一乙炔气管道;28、第二乙炔气管道;29、第三乙炔气管道;30、第四乙炔气管道;31、氢氧化钠槽;32、次氯酸钠溶液槽;33、第三进液管;34、第三排液管;35、第一进液管;36、第一排液管;37、第二进液管;38、第二排液管;39、废液排放管;40、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
H1为圆孔所在位置,箭头方向指的是液体或气体流动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材料、仪器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如图1所示,一种高纯乙炔纯化装置,包括一次净化塔26、二次净化塔25、中和塔24、次氯酸钠溶液槽32和氢氧化钠槽31;
第一乙炔气管道27与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相连,一次净化塔26的顶部与第二乙炔气管道28的一端相连,第二乙炔气管道28的另一端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相连,二次净化塔25的顶部与第三乙炔气管道29的一端相连,第三乙炔气管道29的另一端与中和塔24的下部相连,中和塔24的顶部与第四乙炔气管道30的一端相连;
中和塔24下部通过第三排液管34与氢氧化钠槽31连接,第三排液管34上设置第十八截止阀18;氢氧化钠槽31通过第三进液管33与中和塔24上部连接,第三进液管33上顺序设置氢氧化钠循环泵21和第十七截止阀17;氢氧化钠循环泵21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氢氧化钠槽31,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六截止阀16;
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通过第一排液管36与次氯酸钠溶液槽32连接,第一排液管36上设置第十截止阀10;次氯酸钠溶液槽32通过第一进液管35与一次净化塔26的上部相连,第一进液管35上顺序设置第七截止阀7、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和第十二截止阀12;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32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四截止阀14;
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通过第二排液管38与次氯酸钠溶液槽32连接,第一排液管36上设置第三截止阀3;次氯酸钠溶液槽32通过第二进液管37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上部相连,第二进液管37上顺序设置第五截止阀5、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2和第二截止阀2;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2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32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四截止阀4;
所述的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还与废液排放管39相连,废液排放管39上设有第十五截止阀15,所述的废液排放管39为倒U型,倒U型的弯折处开设有圆孔,圆孔所在位置为图2所示,图2中H1位置为圆孔的所在位置
所述的圆孔直径优选为为3cm。
所述的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还通过管道与一次净化塔26的上部相连,该管道上顺序设置第八截止阀8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40,这样经过二次净化塔25反复净化的次氯酸钠溶液,还可以用于一次净化塔26的净化,节省资源;打开第八截止阀8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40,二次净化塔25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八截止阀8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40,进入一次净化塔26,继续用于乙炔的净化。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将此结构改为第一进液管35上位于第七截止阀7、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到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且该管道上设有第八截止阀8,这样的话,可以省掉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40,打开第八截止阀8、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和第十二截止阀12,二次净化塔25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八截止阀8、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和第十二截止阀12,进入一次净化塔26,继续用于乙炔的净化,如图3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一个优选方案。
为了便于检修,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又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的第二截止阀2上并联有第一截止阀1,第十二截止阀12并联有第十三截止阀13,第十七截止阀17并联有第二十截止阀20,如图4所示。
为了整合资源和便于维护,第一进液管上35的第七截止阀7和次氯酸钠溶液槽32之间的管道、与第二进液管上37的第五截止阀5和次氯酸钠溶液槽32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一截止阀11;第三进液管上33的氢氧化钠槽31和氢氧化钠循环泵21之间的管道设有第十九截止阀19,如图4所示。
为了整合资源和便于维护,第三进液管33上的氢氧化钠槽31和氢氧化钠循环泵21之间的管道、与第三排液管34上的第十八截止阀18和氢氧化钠槽31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九截止阀19,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高纯乙炔纯化装置的另个优选方案是包括一次净化塔26、二次净化塔25、中和塔24、次氯酸钠溶液槽32和氢氧化钠槽31;
第一乙炔气管道27与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相连,一次净化塔26的顶部与第二乙炔气管道28的一端相连,第二乙炔气管道28的另一端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相连,二次净化塔25的顶部与第三乙炔气管道29的一端相连,第三乙炔气管道29的另一端与中和塔24的下部相连,中和塔24的顶部与第四乙炔气管道30的一端相连;
中和塔24下部通过第三排液管34与氢氧化钠槽31连接,第三排液管34上设置第十八截止阀18;氢氧化钠槽31通过第三进液管33与中和塔24上部连接,第三进液管33上顺序设置氢氧化钠循环泵21和第十七截止阀17;氢氧化钠循环泵21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氢氧化钠槽31,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六截止阀16;
第三进液管33上的氢氧化钠槽31和氢氧化钠循环泵21之间的管道、与第三排液管34上的第十八截止阀18和氢氧化钠槽31之间的管道共用,且该共用管道上设有第十九截止阀19;
次氯酸钠溶液槽32通过第一进液管35与一次净化塔26的上部相连,第一进液管35上顺序设置第七截止阀7、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和第十二截止阀12;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32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十四截止阀14;
次氯酸钠溶液槽32通过第二进液管37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上部相连,第二进液管37上顺序设置第五截止阀5、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2和第二截止阀2;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2的出口还通过管道回接到次氯酸钠溶液槽32上,该管道上设置第四截止阀4;
第五截止阀5的远离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22的一端通过管道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相连,且该管道上设有第三截止阀3;
第一进液管35上位于第七截止阀7、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23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到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该管道上顺序设置第九截止阀9、第十截止阀10,且该管道上第九截止阀9、第十截止阀10之间通过装有第六截止阀6的管道与第三截止阀3的远离二次净化塔25的一端相连;
第六截止阀6靠近第九截止阀9的一端通过装有第八截止阀8的管道与二次净化塔25的下部相连;
所述的第二截止阀2上并联有第一截止阀1,第十二截止阀12并联有第十三截止阀13,第十七截止阀17并联有第二十截止阀20;
所述的一次净化塔26的下部还与废液排放管39相连,废液排放管39上设有第十五截止阀15,所述的废液排放管39为倒U型,倒U型的弯折处开设有圆孔;
该技术方案是尽可能提供备用阀门,以备不时之需。
净化工艺流程:
(1)将质量浓度为13%的次氯酸钠溶液倒入预先计算加好清水的次氯酸钠溶液槽中;
(2)图1和图3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或者打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或者同时打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第四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混匀至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为0.1%;采用泵混匀相对于人工混匀方式较为快捷,缩短混匀时间,混匀效果更佳。
图4和图5所示装置是打开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或者打开第十一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或者同时打开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第四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四截止阀将13%的次氯酸钠溶液与清水充分混匀,混匀至次氯酸钠的浓度为0.1%;
混匀后所有阀门和泵全部关闭。
(3)将氢氧化钠倒入预先计算加好清水的氢氧化钠槽储槽中;接着图1和图3所示装置是打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六截止阀,将氢氧化钠槽中的溶液混匀,避免人工混匀方式带来混合不均和混匀时间较长的缺陷。
图4和图5所示装置是打开第十九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六截止阀,将氢氧化钠槽中的溶液混匀。
混匀后所有阀门和泵全部关闭。
氢氧化钠的配置要求:将质量浓度为99%氢氧化钠固体原料与清水按质量比1:10配比,通过氢氧化钠循环泵搅拌均匀,得到氢氧化钠中和液。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酸碱滴定分析氢氧化钠中和液的浓度,控制质量浓度在5%-10%。
(4)乙炔气体依次经过第一乙炔气管道、一次净化塔、第二乙炔气管道、二次净化塔、第三乙炔气管道、中和塔和第四乙炔气管道;乙炔气体在一次净化塔、二次净化塔和中和塔中均是从下部进入,顶部出去。乙炔气体在一次净化塔和二次净化塔均经过次氯酸钠溶液从顶部喷淋净化,使乙炔气与次氯酸钠“相向”长时间接触,充分吸收乙炔气中的磷化氢、硫化氢含量,达到充分吸收。在中和塔中是经过氢氧化钠溶液中从顶部喷淋净化。
(5)图1和图3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一进液管上的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到达一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一排液管上的第十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一排液管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
图4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一进液管上的第十一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十一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到达一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一排液管上的第十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一排液管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
图5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一进液管上的第十一截止阀、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七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到达一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十截止阀、第九截止阀、第七截止阀和第十一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十截止阀、第九截止阀、第七截止阀和第十一截止阀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此时,一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进液和排出不同时进行。
(6)图1和图3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二进液管上的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到达二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二排液管上的第三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一排液管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
图4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二进液管上的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到达二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二排液管上的第三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一排液管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
图5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二进液管上的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十一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二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二截止阀到达一次净化塔的上部进行喷淋净化乙炔气体;打开第二排液管上的第三截止阀和第十一截止阀,净化过乙炔气体的次氯酸钠溶液依次通过第三截止阀和第十一截止阀回到次氯酸钠溶液槽中。此时,二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进液和排出不同时进行。
(7)二次净化塔中的中的次氯酸钠溶液相对于一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pH制变化速度较慢,一次净化塔中净化液部分排放以后。从节省次氯酸钠的角度出发,经过二次净化塔反复净化的次氯酸钠溶液,还可以用于一次净化塔的净化。
图1所示装置是打开第八截止阀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可将二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八截止阀和第三次氯酸钠循环泵,进入一次净化塔,重复利用;
图3和图4所示装置是打开第八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可将二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八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进入一次净化塔,重复利用;
图5所示装置是打开第八截止阀、第九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可将二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第八截止阀、第九截止阀、第一次氯酸钠循环泵和第十二截止阀,进入一次净化塔,重复利用;
(8)图1和图3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三进液管上的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氢氧化钠溶液依次通过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进入中和塔中喷淋,中和乙炔气体中携带的酸性物质;打开第三排液管上的第十八截止阀,可将中和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第十八截止阀,回到氢氧化钠槽中。
图4所示装置是打开第三进液管上的第十九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氢氧化钠溶液依次通过第十九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进入中和塔中喷淋,中和乙炔气体中携带的酸性物质;打开第三排液管上的第十八截止阀,可将中和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第十八截止阀,回到氢氧化钠槽中。
图5是打开第三进液管上的第十九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氢氧化钠溶液依次通过第十九截止阀、氢氧化钠循环泵和第十七截止阀进入中和塔中喷淋,中和乙炔气体中携带的酸性物质;打开第十八截止阀、第十九截止阀,可将中和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依次通过十八截止阀和第十九截止阀,回到氢氧化钠槽中。此时,中和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液和排出不同时进行。
本实用新型装置由出氢氧化钠槽内进入中和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氢氧化钠循环泵反复循环,重复使用氢氧化钠中和液,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和原料,节约成本。
(9)当一次净化塔内的净化液(净化乙炔后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pH试纸检测,当pH值小于等于3时,打开第十五截止阀,次氯酸钠废液通过与一次净化塔连接的废液排放管排放。此废液排放管为倒U型,H1点开有直径为3cm圆孔,当打开截止阀F15排出一次净化塔中的次氯酸钠废液,防止一次净化塔中的废液因“虹吸”原理,将次氯酸钠溶液完全排尽,导致空气吸入吸收塔内,从而导致净化塔内混入空气,因静电或其他因素发生爆炸危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