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pdf



《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081014.5 (22)申请日 2019.07.10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有 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 道高新区南区粤兴三道6号南大产学 研大厦2B05室 (72)发明人 张舸梁钊敏郭祖歌欧阳兴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代理人 胡吉科 (51)Int.Cl. E05B 47/00(2006.01) E05B 13/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
2、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 电锁离合器,该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包括底座、 工 作单元、 驱动机构、 复位机构, 其中, 工作单元的 一端设置有受力部和锁定部, 另一端设置有接触 部, 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受力部运动的第一驱 动单元, 和用于驱动锁定部运动、 并对锁定部进 行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驱动单元, 第一驱动单元包 括第一工作丝、 第一电极固定柱、 转动安装于底 座上的第一工作臂, 第一工作臂的一端与受力部 相接触, 第一电极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一工作丝电 极, 第一工作臂上设置有第二工作丝电极, 第一 工作丝的一端与第一工作丝电极连接, 另一端与。
3、 第二工作丝电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 单, 运行可靠, 低功耗, 低噪音, 防潮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CN 210738286 U 2020.06.12 CN 210738286 U 1.一种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 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工作单元、 用 于驱动所述工作单元运动的驱动机构、 用于对所述工作单元进行复位的复位机构, 其中, 所 述工作单元的一端设置有受力部和锁定部, 另一端设置有接触部,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 驱动所述受力部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和用于驱动所述锁定部运动、 并对所述锁定部进行 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
4、单元包括第一工作丝、 第一电极固定柱、 转动安 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工作臂, 所述第一工作臂的一端与所述受力部相接触, 所述第一电 极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一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一工作臂上设置有第二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一 工作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工作丝电极连接;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和第二工作丝电极通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收缩, 带动所述第 一工作臂驱动所述受力部朝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锁定部运动至锁 定;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和第二工作丝电极断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恢复原有长度, 所 述第二驱动单元解锁所述锁定部, 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工作单元复位。
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 工作丝、 第二电极固定柱、 第二工作臂, 所述第二工作臂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相对应 的卡扣位, 另一端转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三工作丝电 极, 所述第二工作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二工作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三 工作丝电极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工作丝电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轴 心, 所述第一工作臂的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心上的第一工作臂轴套, 所述第一工 作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心转动连接, 所述第。
6、一工作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工作臂牵引固 定点、 第一工作臂工作点, 所述第二工作丝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轴 心, 所述第二工作臂的另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心上的第二工作臂轴套和第二工作 臂牵引固定点, 所述轴套上设有扭簧,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工作臂进行限 位的限位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转向 轴、 和/或第二转向轴, 所述第一工作丝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向轴上, 所述第二工作丝绕设于 所述第二转向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
7、一项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作丝 和第二工作丝均为形状记忆金属丝。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单元还 包括导向杆, 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导向座、 第二导向座、 套设于所 述导向杆上的弹簧, 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座、 第二导向座上。 8.一种电锁离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锁离合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 可控往复运动机构。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0738286 U 2 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锁离合器技术领域, 特。
8、别涉及一种使用形状记忆金属丝驱动的 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电锁离合器的作用原理是: 通过IC卡、 密码、 指纹等方式通过验证, 电锁MCU发 出指令, 离合器电机正转, 接触部伸出推动外部部件弹簧销使得把手与锁体结合, 可以扭动 锁体机械部分打开门锁, 一般是5秒后离合器电机反转, 接触部离开弹簧销, 弹簧销复位, 把 手与锁体脱开无法转动锁体机械, 处于锁定状态。 常规离合器非常成熟, 应用广泛, 但存在 使用马达驱动功耗较高的问题, 在无外部电源供电和通讯的应用场景一般可维持6-12个月 待机, 增加通讯功能后更加难以满足物联场景的低功耗要求。 实用新型内。
9、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及电锁离合器, 旨在利用形 状记忆金属丝的特性简化结构, 提高运行可靠性, 降低功耗和噪音。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包括底座, 安装于所 述底座上的工作单元、 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单元运动的驱动机构、 用于对所述工作单元进行 复位的复位机构, 其中, 所述工作单元的一端设置有受力部和锁定部, 另一端设置有接触 部,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受力部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和用于驱动所述锁定部 运动、 并对所述锁定部进行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工作 丝、 第一电极固定柱。
10、、 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工作臂, 所述第一工作臂的一端与所述 受力部相接触, 所述第一电极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一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一工作臂上设置有 第二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一工作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二 工作丝电极连接; 0005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和第二工作丝电极通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收缩, 带动所 述第一工作臂驱动所述受力部朝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锁定部运动至 锁定; 0006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和第二工作丝电极断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恢复原有长 度,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解锁所述锁定部, 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工作单元复位。 0007 本。
11、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工作丝、 第二电极 固定柱、 第二工作臂, 所述第二工作臂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相对应的卡扣位, 另一端 转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三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二工作 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工作丝电极, 所述第二工作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工作丝电极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工作丝电极连接。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轴心, 所述第一工作臂 的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心上的第一工作臂轴套, 所述第一工作臂的一端与所述第 说明书 1/6 页 3 CN 210738286 U 3 一轴心转动连。
12、接, 所述第一工作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 第一工作臂工 作点, 所述第二工作丝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上。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轴心, 所述第二工作 臂的另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心上的第二工作臂轴套和第二工作臂牵引固定点, 所 述轴套上设有扭簧,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工作臂进行限位的限位点。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转向轴、 和/或第二转向 轴, 所述第一工作丝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向轴上, 所述第二工作丝绕设于所述第二转向轴上。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
13、第一工作丝和第二工作丝均为形状记忆金 属丝。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工作单元还包括导向杆, 所述复位机构还 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导向座、 第二导向座、 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的弹簧, 所述导向 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杆、 第二导向杆上。 0013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锁离合器, 所述电锁离合器包括如上 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利用形状记忆金属丝 通电收缩断电复原的特性, 配合其他机械部件驱动工作单元往复滑动, 在外部电气控制下 可使工作单元推动或释放目标, 实现不同的功能,。
14、 比如电锁的离合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 结构简单, 运行可靠, 低功耗, 低噪音, 防潮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18 附图标号说明: 说明书 2/6 。
15、页 4 CN 210738286 U 4 0019 0020 002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 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需要说明,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 下、 左、 右、 前、 后),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
16、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 位置关系、 运动情况等, 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 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4 另外,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 “第一” 、“第二” 等的描述, 则该 “第一” 、“第 二” 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 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 个该特征。 另外, 全文中出现的 “和/或” 的含义, 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 以 “A和/或B” 为例, 包 括A方案、 或B方案、 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 各个实。
17、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 合, 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 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 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 内。 说明书 3/6 页 5 CN 210738286 U 5 0025 请参照图1和图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控往复运动机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控 往复运动机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较佳实 施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26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利用形状记忆金属丝通电收缩断电复原的特性, 配 合机械部件驱动工作单元往复滑动, 可使工作单元在图1和图2两。
18、个状态切换, 从而使工作 单元接触部推动或释放外部目标, 实现不同的功能, 比如电锁的离合器装置。 0027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 所述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包括底座1, 安装于所述底 座1上的工作单元2、 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单元2运动的驱动机构、 用于对所述工作单元2进行 复位的复位机构, 其中, 所述工作单元2的一端设置有受力部3和锁定部4, 另一端设置有接 触部5,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受力部3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和用于驱动所述锁 定部4运动、 并对所述锁定部4进行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 一工作丝6、 第一电极固定柱7、 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的。
19、第一工作臂8, 所述第一工作臂8 的一端与所述受力部3相接触, 所述第一电极固定柱7上设置有第一工作丝电极9, 所述第一 工作臂8上设置有第二工作丝电极10, 所述第一工作丝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9连 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工作丝电极10连接。 0028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二工作丝电极10通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6收缩, 带 动所述第一工作臂8驱动所述受力部3朝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锁定部 4运动至锁定。 0029 当所述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二工作丝电极10断电时, 所述第一工作丝6恢复原有 长度,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解锁所述锁定部4, 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工作单。
20、元2复位。 003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工作丝11、 第二电极 固定柱12、 第二工作臂13, 所述第二工作臂13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4相对应的卡扣位 14, 另一端转动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固定柱12上设置有第三工作丝电极 15, 所述第二工作臂1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工作丝电极16, 所述第二工作丝11的一端与所 述第三工作丝电极15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工作丝电极16连接。 0031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轴心17, 所述第一工作臂8的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述第一 轴心17上的第一工作臂轴套18, 所述第一工作臂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心。
21、17转动连接, 所述 第一工作臂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 第一工作臂工作点20, 所述第二工 作丝电极10安装于所述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上。 0032 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第二轴心18, 所述第二工作臂13的另一端安装有套设于所 述第二轴心18上的第二工作臂轴套22和第二工作臂牵引固定点23, 所述轴套上设有扭簧 24, 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工作臂13进行限位的限位点25。 0033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转向轴26、 和/或第二转向轴27, 所述第一工作丝6绕设于 所述第一转向轴26上, 所述第二工作丝11绕设于所述第二转向轴27上。 0034 所述工作单。
22、元2还包括导向杆28, 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第一 导向座29、 第二导向座30、 套设于所述导向杆28上的弹簧31, 所述导向杆28的两端分别穿设 于所述第一导向杆28、 第二导向杆28上。 0035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工作丝6和第二工作丝11均为形状记忆金属 丝。 说明书 4/6 页 6 CN 210738286 U 6 0036 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详细 阐述。 0037 1)、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包括有底座1, 固定在底座1上的第一轴心17, 第 二轴心18, 第一电极固定柱7, 第二电极固定柱1。
23、2, 限位点25, 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设 置第一转向轴26, 和/或第二转向轴27。 0038 2)、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还包括有工作单元2和复位机构, 工作单元2有 受力部3、 锁定部4、 导向杆28、 接触部5, 复位机构包括有弹簧31、 固定在底座1上的第一导向 座29, 第二导向座30, 工作单元2的导向杆28穿过第一导向座29和第二导向座30, 同时被第 一导向座29和第二导向座30限位, 可以在限定位置间水平滑动, 不受外力时, 弹簧31的弹力 将工作单元2固定在图1所示的状态, 当受力部3受到克服弹簧31的反向力时, 工作单元2可 沿着第一导向座29和第二导向座30。
24、滑动, 当外部作用力消失时, 工作单元2在弹簧31作用下 复位。 0039 3)、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一工作丝6, 第一工作丝电极9, 第一 工作丝电极9固定在第一电极固定柱7上, 还包括有第二工作丝电极10, 第二工作丝电极10 固定在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上, 当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二工作丝电极10通电时, 第一 工作丝6收缩。 第一工作丝6还可绕过第一转向轴26, 可以用来适应第一工作丝6长度。 0040 4)、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二工作丝11, 第三工作丝电极15, 第 三工作丝电极15固定在第二电极固定柱12上, 还包括有第四工作丝电极16, 第。
25、四工作丝电 极16固定在第二工作臂牵引固定点23上, 当第三工作丝电极15和第四工作丝电极16通电 时, 第二工作丝11收缩。 第二工作丝11还可绕过第二转向轴27, 可以用来适应第二工作丝11 长度。 0041 5)、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一工作臂8, 第一工作臂8的一端有 第一工作臂轴套18, 另一端有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 工作臂工作点, 第一工作臂轴套18 套设在第一轴心17上, 可自由转动, 第一工作丝电极9固定在第一电极固定柱7上, 第二工作 丝电极10固定在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上, 当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二工作丝电极10通 电时, 第一工作丝6收缩, 可带。
26、动第一工作臂8沿第一轴心17转动, 当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 二工作丝电极10断电时, 第一工作丝6恢复原有长度, 第一工作臂8处于自由状态。 0042 6)、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二工作臂13, 第二工作臂13的另一 端有第二工作臂轴套22, 第二工作臂轴套22上有扭簧24, 第二工作臂13不受外力时, 扭簧24 可将第二工作臂13扭至限位点25的位置, 第二工作臂13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二工作臂牵引固 定点23, 第二工作臂13的一端设有卡扣位14, 第二工作臂轴套22套设在第二轴心18上, 第二 工作臂13可沿第二轴心18转动, 第三工作丝电极15固定在第二电极固定柱12上, 。
27、第四工作 丝电极16固定在第二工作臂牵引固定点23上, 当第三工作丝电极15和第四工作丝电极16通 电时, 第二工作丝11收缩, 可带动第二工作臂13沿第二轴心18转动, 当第三工作丝电极15和 第四工作丝电极16断电时, 第二工作丝11恢复原有长度, 第二工作臂13在扭簧24作用下复 位至限位点25的限位位置。 0043 7)、 图1状态时, 当第一工作丝电极9和第二工作丝电极10通电, 第一工作丝6收缩, 第一工作臂牵引固定点19受力, 带动第一工作臂8沿第一轴心17转动, 同时带动受力部3克 服弹簧31的弹力, 使工作单元2沿着第一导向座29和第二导向座30滑动, 工作单元2移动时, 说。
28、明书 5/6 页 7 CN 210738286 U 7 锁定部4与第二工作臂13的卡扣位14发生干涉, 同时克服第二工作臂轴套22上的扭簧24的 弹力, 使第二工作臂13发生转动, 当锁定部4越过第二工作臂13的卡扣位14时, 第二工作臂 13在扭簧24作用下复位, 使得卡扣位14将锁定部4锁定, 使工作单元2保持在图2的状态。 0044 8)、 图2状态时, 当第三工作丝电极15和第四工作丝电极16通电时, 第二工作丝11 收缩, 第二工作臂牵引固定点23受力, 可带动第二工作臂13沿第二轴心18转动, 使得卡扣位 14与锁定部4完成脱扣, 工作单元2在弹簧31作用下复位, 第三工作丝电极1。
29、5和第四工作丝 电极16断电时, 第二工作丝11恢复长度, 第二工作臂13在扭簧24作用下复位至限位点25的 限位位置, 本实用新型可控往复运动机构整体复位至图1状态。 004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利用形状记忆金属丝 通电收缩断电复原的特性, 配合其他机械部件驱动工作单元往复滑动, 在外部电气控制下 可使工作单元推动或释放目标, 实现不同的功能, 比如电锁的离合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 结构简单, 运行可靠, 低功耗, 低噪音, 防潮等特点。 004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锁离合器, 所述电锁离合器包括如上 所述的可控往复运动机构。 其中, 所述可控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 工作原理上面已经详细阐 述, 这里不再赘述。 004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 或 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6/6 页 8 CN 210738286 U 8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9 CN 210738286 U 9 。
- 内容关键字: 可控 往复 运动 机构 离合器
相关文档
更多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228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