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

上传人:徐敬 文档编号:12959397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4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档描述: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18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757039.6 (22)申请日 2019.05.24 (73)专利权人 海峰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 (72)发明人 丁志明赖泊壬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100 代理人 朱丽华 (51)Int.Cl. B25F 5/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 件, 包括一前盖及一后盖, 前盖及后盖设于一轴 心线上, 前盖包括。

2、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后盖包 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朝轴心线方向观之, 该 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绕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该至少一第一出 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分别可连通一 供气源;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气动工具, 其包括 一工具主体、 一汽缸主体、 一转子及上述的前后 盖组件。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0页 CN 210139371 U 2020.03.13 CN 210139371 U 1.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前盖及一后盖, 该前盖及该后盖 设于一轴心线上, 该前盖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后盖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

3、孔; 朝该 轴心线方向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 排列设置,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分别可供连通一供气源。 2.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供设于一汽缸主体, 该汽缸主体围构一供容设一转子 的气室, 该汽缸主体于相对二端部的其中一端部设有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 另一端部设有 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分别连通该气室, 该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另包括: 一前盖, 设于该汽缸主体一端部, 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对 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其中一。

4、者,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 孔供连通一供气源; 一后盖, 设于该汽缸主体设有该前盖的相对一端部, 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该至少 一第二出入气孔对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另一者, 该至 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可供连通该供气源, 该前盖及该后盖设于一轴心线上;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 气孔数量为二,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的数量为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为对 角设置, 。

5、该二第二出入气孔为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二 第一出入气孔及该二第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交错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至少该前盖或该后盖设 有一绕该轴心线延伸的外周面, 该外周面设有一连通该供气源的导流沟, 该导流沟朝径向 开放, 该导流沟连通各该第一出入气孔或各该第二出入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至少该前盖或该后盖设 有至少一气密环部, 各该气密环部与该导流沟于轴心线上排列设置, 各该气密环部径向凸 出该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6、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该后盖设有一于轴心线 上的端面, 该端面设有一导流沟; 该后盖的导流沟连通各该第二出入气孔及该供气源, 各该 第二出入气孔朝该后盖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二侧贯穿开放,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的位置对应该 导流沟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为对 角设置, 该二第二出入气孔为对角设置;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及该二第二出 入气孔绕该轴心线交错排列; 该前盖及该后盖各设有该外周面, 各该第一出入气孔设有一 朝该轴心线开放的第一开口及一朝径向开放且设于该导流沟内的第二开口, 各该第二出入 气孔的结构与各该。

7、第一出入气孔相同; 该至少一气密环部的数量为二, 该导流沟设于该二 气密环部之间; 各该气密环部包括一环凹沟及一设于该环凹沟中的气密环, 该气密环部径 向凸出该环凹沟。 10.一种气动工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0139371 U 2 一工具主体, 包括一壳体及一供气部, 该壳体设有一内周面, 该内周面围构一容置空 间, 该壳体定義一轴向, 该壳体穿设一第一进气流道、 一第二进气流道及一连通该气室及外 部的排气流道, 该内周面设有一于该轴向上排列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环槽及一第二环槽, 该 第一进气流道连通该第一环槽, 该第二进气流道连通该第二环槽, 该供气部。

8、与该壳体设于 该轴向上, 该供气部设有二供气流道, 该二供气流道各连通该第一进气流道及该第二进气 流道其中一者, 该二供气流道各连通一供气源; 一汽缸主体, 容设于该壳体, 该汽缸主体围构一气室, 该汽缸主体于相对二端部的其中 一端部设有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 另一端部设有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 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分别连通该气室; 一转子, 偏心地容设于该气室中; 一前后盖组件, 包括一前盖及一后盖, 该前盖及该后盖设于一轴心线上, 该前盖包括至 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后盖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连通该至少 一第二出入气孔; 朝该轴心线方向观之, 该。

9、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分别可 供连通一供气源,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连通该第一环槽,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连通该 第二环槽。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0139371 U 3 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气动工具为一般工廠常用的组裝工具的一, 其係用于旋紧或旋松螺帽、 螺栓等紧 固部件等工件, 并广受众多工作者喜爱。 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动力源的高压气体取得容易、 不会污染环境且稳定性及安全度高。

10、。 0003 一般气动工具包括有一转动机构及一壳部, 该壳部包括一前壳体及一后壳体, 该 后壳体容置有该转动机构, 且该后壳体的后端并设有一进气流道, 该转动机构具有一汽缸 及容置于该汽缸的转子, 该汽缸设有一进气通道, 该进气通道连通该汽缸内部及该后壳体 的进气流道, 该进气流道可将外界的气体导入该转动机构的汽缸及转子, 并使该转子转动。 如中国台湾专利号TW287457、 TWI403395等所公开的转动机构即属此类。 0004 然而, 公知高压气体的排放效率较不佳, 容易累积高压气体于气缸内而影响转子 的转动, 影响转动时的顺畅度不佳。 0005 因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

11、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 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 其一前 盖的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一后盖的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皆兼具进排气的功能, 提升转动 时的顺畅度。 0007 为达成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其包括: 一前盖及 一后盖, 该前盖及该后盖设于一轴心线上, 该前盖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后盖包括至 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朝该轴心线方向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 孔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分别 可供连通。

12、一供气源。 0008 为达成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 供设于一汽缸主 体, 该汽缸主体围构一供容设一转子的气室, 该汽缸主体于相对二端部的其中一端部设有 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 另一端部包括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 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分别连通该气室, 该前后盖组件另包括: 一前盖, 设于该汽缸主体一端 部, 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对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 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其中一者,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供连通一供气源; 一后盖, 设于 该汽缸主体设有该前盖的相对一端部, 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该至少一第二出。

13、入气孔 对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另一者,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 孔可供连通该供气源, 该前盖及该后盖设于一轴心线上;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 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说明书 1/5 页 4 CN 210139371 U 4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数量为二, 该至少一第 二出入气孔的数量为二。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为对角设置, 该二第二出入 气孔为对角设置。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及。

14、该二第 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交错排列。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至少该前盖或该后盖设有一绕该轴心线延伸 的外周面, 该外周面设有一连通该供气源的导流沟, 该导流沟朝径向开放, 该导流沟连通各 该第一出入气孔或各该第二出入气孔。 001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至少该前盖或该后盖设有至少一气密环部, 各 该气密环部与该导流沟于轴心线上排列设置, 各该气密环部径向凸出该外周面。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该后盖设有一于轴心线上的端面, 该端面设有 一导流沟; 该后盖的导流沟连通各该第二出入气孔及该供气源,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朝该后 盖的厚度方向。

15、的相对二侧贯穿开放,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的位置对应该导流沟的位置。 001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较佳的,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为对角设置, 该二第二出入 气孔为对角设置; 朝该轴心线观之,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及该二第二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交 错排列; 该前盖及该后盖各设有该外周面, 各该第一出入气孔设有一朝该轴心线开放的第 一开口及一朝径向开放且设于该导流沟内的第二开口,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的结构与各该第 一出入气孔相同; 该至少一气密环部的数量为二, 该导流沟设于该二气密环部之间; 各该气 密环部包括一环凹沟及一设于该环凹沟中的气密环, 该气密环部径向凸出该环凹沟。 0016 为达成上述目的, 。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工具, 其包括: 一工具主体, 其包括一 壳体及一供气部, 该壳体设有一内周面, 该内周面围构一容置空间, 该壳体定義一轴向, 该 壳体穿设一第一进气流道、 一第二进气流道及一连通该气室及外部的排气流道, 该内周面 设有一于该轴向上排列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环槽及一第二环槽, 该第一进气流道连通该第一 环槽, 该第二进气流道连通该第二环槽, 该供气部与该壳体设于该轴向上, 该供气部设有二 供气流道, 该二供气流道各连通该第一进气流道及该第二进气流道其中一者, 该二供气流 道各连通一供气源; 一汽缸主体, 其容设于该壳体, 该汽缸主体围构一气室, 该汽缸主体于 相对二端部的其中一。

17、端部设有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 另一端部设有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分别连通该气室; 一转子, 其偏心地容设 于该气室中; 一前后盖组件, 包括一前盖及一后盖, 该前盖及该后盖设于一轴心线上, 该前 盖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 该后盖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连 通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 朝该轴心线方向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 出入气孔绕该轴心线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 孔分别可供连通一供气源,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连通该第一环槽,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 孔连通该第二环槽。 0017。

18、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分别 可供高压气体进气及排气, 使高压气体流入该气室以推动转子转动, 并可顺畅地排出, 故高 压气体可顺畅地流入及排出气室而不会堆积于气室中, 以提升气动工具的转动顺畅度及绵 密地输出转矩。 说明书 2/5 页 5 CN 210139371 U 5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 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19、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图。 0022 图4为图1的A-A线段剖面图。 0023 图5为图4的C-C线段剖面图。 0024 图6为图4的D-D线段剖面图。 0025 图7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局部透视图。 0026 图8为图1的B-B线段剖面图。 0027 图9为图8的E-E线段剖面图。 0028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壳体的立体图。 0029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前盖的立体图。 0030 图12为本。

20、实用新型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局部透视图。 0031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2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0033 其中, 1: 前后盖组件; 10,10 : 前盖; 11: 第一出入气孔; 12,22: 外周面; 13: 第一开 口; 14: 第二开口; 15,15 ,24,24 : 导流沟; 16,25: 端面; 20,20 : 后盖; 21: 第二出入气孔; 2: 气动工具; 3: 汽缸主体; 30: 气室; 31: 正转进气流道; 32: 反转进气流道; 4: 转子; 40: 气密环 部; 41: 环凹沟; 42: 气密环; 5。

21、: 工具主体; 6: 壳体; 61: 内周面; 62: 容置空间; 63: 第一进气流 道; 64: 第二进气流道; 65: 第一环槽; 66: 第二环槽; 67: 排气流道; 7: 供气部; 71,72: 供气流 道; L1: 轴心线; L2: 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述, 显然, 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22、施例, 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 以下将藉由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 惟非用以限 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 合先敘明。 0036 请参考图1至图11, 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工 具的前后盖组件1及气动工具2, 供设于一汽缸主体3, 该汽缸主体3呈圆筒状, 该汽缸主体3 围构一供容设一转子4的气室30, 该汽缸主体3于相对二端部的其中一端部设有至少一正转 进气流道31、 另一端部包括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32,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31及该至少一 反转进气流道32分别连通该气室30, 该前后盖组件1另包括一前盖10及一后盖。

23、20。 说明书 3/5 页 6 CN 210139371 U 6 0037 该前盖10设于该汽缸主体3一端部, 包括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 该至少一第一出 入气孔11对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31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32其中一者, 该至 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供连通一供气源; 该后盖20设于该汽缸主体3设有该前盖10的相对一 端部, 包括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朝该后盖20的相异二侧开放,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对应且连通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31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 32另一者,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可供连通该供气源, 该前盖10及该后盖20设于一轴心 。

24、线L1上; 详细地说, 该汽缸主体3的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31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32设 于该汽缸主体3沿该轴心线L1的相对二端部; 朝该轴心线L1观之,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 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绕该轴心线L1错位且间隔排列设置; 藉此,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 气孔11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分别可供高压气体进气及排气, 使高压气体流入该气室 30以推动该转子4转动, 并可顺畅地排出, 故高压气体可顺畅地流入及排出该气室30而不会 堆积于该气室30中, 以提升该气动工具2的转动顺畅度及绵密地输出转矩; 又提供强度高的 结构; 再者,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

25、1配置的弹性高。 0038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其中一者为一正转入气孔、 另一者为一反转入气孔。 详细地说, 可选择由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或该至少一第二出 入气孔21输入高压气体, 使高压气体通过该至少一正转进气流道31或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 道32, 以切换正、 逆转扭力输出, 当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及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其 中一者为出入气孔时, 另一者即为排气孔。 0039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数量为二,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的数量为二。 较佳 地,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11係对角设置, 该二第二出入气孔21为对角设置; 该至少一正转进气 流道3。

26、1及该至少一反转进气流道32的数量配合该第一出入气孔11及第二出入气孔21的数 量。 再者, 朝该轴心线L1观之, 该二第一出入气孔11及该二第二出入气孔21绕该轴心线L1交 错排列, 以提升输出转矩。 于其他实施例, 如图12,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及该至少一第 二出入气孔21的数量可各为一。 0040 至少该前盖10或该后盖20设有一绕该轴心线L1延伸的外周面12,22, 该外周面设 有一连通该供气源的导流沟15,24, 该导流沟朝径向开放, 该导流沟连通各该第一出入气孔 11或各该第二出入气孔21。 于本实施例中, 该前盖10及该后盖20各设有该外周面12,22, 各 该第一出入气孔。

27、11设有一朝该轴心线L1开放的第一开口13及一朝径向开放且设于该导流 沟15内的第二开口14,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21的结构与各该第一出入气孔11相同; 详细地说, 该前盖10的导流沟15连通该二第一出入气孔11, 该后盖20的导流沟24连通该二第二出入气 孔21; 如此, 高压气体可于径向输入及排出气室30, 且高压气体可集中流动。 0041 较佳地, 至少该前盖10或该后盖20设有至少一气密环部40, 各该气密环部40与该 导流沟15,24于轴心线L1上排列设置, 各该气密环部40径向凸出该外周面12,22。 较佳地, 该 至少一气密环部40的数量为二; 以该后盖20为例, 该导流沟24设于。

28、该二气密环部40之间, 使 高压气体不会由前盖10及后盖20与一气动工具2的壳体6之间的縫隙流出, 具有较佳的密封 效果, 以维持气体的压力。 进一步说明该前盖10的导流沟13与各该气密环部40配置的方式 与后盖20相同; 各该气密环部40包括一环凹沟41及一设于该环凹沟41中的气密环42, 该气 密环部40径向凸出该环凹沟41, 以提升定位效果; 进一步说明该至少一气密环部40的数量 可依据需求改变。 说明书 4/5 页 7 CN 210139371 U 7 0042 请参考图13及图14, 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差异在于, 该后盖20 设有一于轴心线。

29、L1上的端面, 该端面设有一导流沟24 。 于本实 施例中, 该前盖10 及该后盖20 各设有该端面16,25。 以后盖20 为例, 该后盖20 的导流沟 24 连通各该第二出入气孔21及该供气源,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21朝该后盖20 的厚度方向的 相对二侧贯穿开放, 各该第二出入气孔21的位置对应该导流沟24的位置; 该前盖10 的导流 沟15 与各该第一出入气孔11的配置方式与该后盖20 的各该第二出气孔21与导流沟24 的 配置方式相同, 如此高压气体可于轴向输入及排出气室30。 0043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气动工具2, 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气动工具2的前后盖组件1, 该气动工具2更包括一工。

30、具主体5、 该汽缸主体3及该转子4。 0044 该转子4偏心地容设于该气室30中。 该工具主体5包括一壳体6及一供气部7, 该壳 体6设有一内周面61, 该内周面61围构一容置空间62, 该壳体6定義一轴向L2, 该壳体6穿设 一第一进气流道63、 一第二进气流道64及一连通该气室30及外部的排气流道67, 该内周面 61设有一于该轴向L2上排列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环槽65及一第二环槽66, 该第一进气流道63 连通该第一环槽65, 该第二进气流道64连通该第二环槽66, 该供气部7与该壳体6设于该轴 向L2上, 该供气部7设有二供气流道71,72, 该二供气流道71,72各连通该第一进气流道63。

31、及 该第二进气流道64其中一者, 详细地说, 该供气流道71连通该第一进气流道63, 该供气流道 72连通该第二进气流道64, 该二供气流道71,72各连通一供气源, 可选择切换供气源导入该 二供气流道71,72其中一者; 该汽缸主体3容设于该壳体6; 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11连通该 第一环槽65, 该至少一第二出入气孔21连通该第二环槽66, 提供结构简单、 小体积以切换 正、 逆转扭力输出, 提升气动工具的转动时的顺畅度以及绵密的输出转矩。 详细说明, 高压 气体主要由该排气流道67排出, 剩下的由第一进气流道63或第二进气流道64排出。 0045 综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动工具, 期通。

32、过该至少一第一出入气孔及该至少一第 二出入气孔分别可供高压气体进气及排气, 使高压气体流入该气室以推动转子转动, 并可 顺畅地排出, 故高压气体可顺畅地流入及排出气室而不会堆积于气室中, 以提升气动工具 的转动顺畅度及绵密地输出转矩。 0046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 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 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 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33、 说明书 5/5 页 8 CN 210139371 U 8 图1 说明书附图 1/10 页 9 CN 210139371 U 9 图2 说明书附图 2/10 页 10 CN 210139371 U 10 图3 说明书附图 3/10 页 11 CN 210139371 U 11 图4 说明书附图 4/10 页 12 CN 210139371 U 12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5/10 页 13 CN 210139371 U 13 图7 说明书附图 6/10 页 14 CN 210139371 U 14 图8 图9 说明书附图 7/10 页 15 CN 210139371 U 15 图10 图11 说明书附图 8/10 页 16 CN 210139371 U 16 图12 图13 说明书附图 9/10 页 17 CN 210139371 U 17 图14 说明书附图 10/10 页 18 CN 210139371 U 18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气动工具 前后 组件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气动工具的前后盖组件及气动工具.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295939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