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

上传人:七月 文档编号:14330418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档描述:

《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310486682.0(22)申请日 2023.05.04(71)申请人 北京领动国创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D座4层D4112(72)发明人 赵帅周煜卢晨刘晓静张奇(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汇航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987专利代理师 高永(51)Int.Cl.F04D 29/056(2006.01)F04D 29/30(2006.01)F04D 29/12(2006.01)F04D 29/58(2006.01)F04D 29/62(20。

2、06.01)(54)发明名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应用于补燃增压系统中的涡轮增压器中,其中径流式涡轮和转轴摩擦焊合,从前往后转轴上依次排列轴承,离心式压气机,轴向径向阻尼器,径流式涡轮,轴承实现转子系统悬臂布置,轴向径向阻尼器耗散转子系统轴向和径向振动能量,隔热封严装置安装在静止部件上,位于径流式涡轮和离心式压气机叶轮之间,离心压气机一侧以端面配合的方式与前端连接,另一侧通过端面与轴向径向阻尼器相连接,并将其压紧在转轴轴肩;离心压气机叶轮和径流式涡轮采用背靠背形式;隔热封严装置能够实现热隔离和动静交界面泄露高压气体封。

3、严。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支撑可靠,故障率低和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CN 116608155 A2023.08.18CN 116608155 A1.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包括转轴(1),所述转轴(1)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轴承(2),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径流式涡轮(6);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2)位于转轴(1)的前端,且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位于转轴(1)的另一端;所述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采用背靠背形式,中间设有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隔热封严装置(5);所述离。

4、心压气机叶轮(3)的一侧以端面配合的方式与轴承(2)连接,离心压气机叶轮(3)的另一侧端面与轴向径向阻尼器(4)相连接,并将轴向径向阻尼器(4)压紧在转轴(1)轴肩;所述轴向径向阻尼器(4)能够在悬臂式转子装置运转时,产生轴向和径向的阻尼,耗散转子振动能量;隔热封严装置(5)位于径流式涡轮(6)和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之间,且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隔热封严装置(5)安装在静止部件上,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通过内圆柱面与转轴(1)之间的配合对动静交界面泄露的高压气体进行封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1)和径流式涡轮(6)采用摩擦焊焊接。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通过前端轴承(2)对整个悬臂式转子装置起到支撑作用,离心压气机叶轮(3)前端面与轴承(2)相连接,实现离心压气机叶轮(3)轴向进气对轴承(2)的冷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向径向阻尼器(4)的轴向端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小间隙,轴向径向阻尼器(4)的径向外圆柱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小间隙;随着转轴(1)高速旋转,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内气流高速旋转挤压,并耗散转子振动能量的作用,保证悬臂式转子装置稳定运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

6、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盘腔压力为1.1个标准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为板状钣金焊接件,内部能够通过气体;流经径流式涡轮(6)的燃气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封严装置(5),隔热封严装置(5)通过隔板以及内部气流将热量带走,避免热量传递到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前端轴承(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隔热封严装置(5)的内圆柱面和转轴(1)外圆柱面配合,。

7、形成第三小间隙,转轴(1)高速转动带动第三小间隙内的气流高速旋转,起到旋转密封作用,对高压气体进行封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压力为1.1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三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安装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涡轮增压器上。10.带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的补燃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燃增压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安装于涡轮增压器上,补燃增压系统权利要求书1/2 页2。

8、CN 116608155 A2还包括发动机排气管、补燃燃烧器和起发一体电机;发动机排气管的排气管进口与发动机排气口连接,所述发动机排气管连通补燃燃烧器,补燃燃烧器出口连接涡轮增压器且能够驱动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作功,涡轮增压器的出口与发动机空气盒连接,发动机空气盒连接补燃燃烧器的空气入口,起发一体电机与涡轮增压器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并传输扭矩。权利要求书2/2 页3CN 116608155 A3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小型涡轮增压器转子支撑结构,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这种转子支撑结构。

9、对应的阻尼,隔热和轴承冷却方式。背景技术0002微小型涡轮机械是高速旋转机械,在航空活塞发动机、分布式能源和乘用车等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果应该在涡轮增压器中,转速可达200000r/min,横跨转子的多个临界转速。转子运行环境的变化,导致转子系统轴向以及径向的振动,压气机,涡轮前后截面温度和压力的剧烈变化,可能引起转动部件和静止部件之间的碰磨,严重危机设备运行安全。0003为了使高速旋转机械,转子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国内外研究了多种转子布置形式,以及转子减震和轴承的冷却润滑方式,目前多采用010型转子布置形式。但是此种布置形式,轴承润滑,检测困难,且离涡轮端较近,易受涡轮端高温的影响,影响轴。

10、承寿命。发明内容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为微小型高速转子系统提供一套稳定可靠的转子支撑,阻尼,隔热和轴承冷却的方案。以解决高速转子振动,轴承冷却等问题,使微小型涡轮机械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运行可靠等。0005本发明完整的技术方案包括:0006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包括转轴1,所述转轴1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轴承2,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径流式涡轮6;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2位于转轴1的前端,且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位于转轴2的另一端;0007所述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采用背靠背形式,中间设有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隔热封严装。

11、置5;将热端和冷端隔开。0008所述离心压气机叶轮3的一侧以端面配合的方式与轴承2连接,离心压气机叶轮3的另一侧端面与轴向径向阻尼器4相连接,并将轴向径向阻尼器4压紧在转轴1轴肩;所述轴向径向阻尼器4能够在悬臂式转子装置运转时,产生轴向和径向的阻尼,耗散转子振动能量;0009隔热封严装置5位于径流式涡轮6和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之间,且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隔热封严装置5安装在静止部件上,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通过内圆柱面与转轴1之间的配合对动静交界面泄露的高压气体进行封严。0010进一步的,转轴1和径流式涡轮6采用摩擦焊焊接。轴承2、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和轴向径向阻尼器4通过压紧螺母顺次压紧在转轴1轴肩上。

12、,通过各部件的端面摩檫力传递扭矩并连接在一起,实现转子系统一体化设计,上述轴承2远离径流式涡轮6的布置方式,远离热说明书1/6 页4CN 116608155 A4端部件,减少轴承2热负荷,有利于轴承2的冷却和润滑。0011进一步的,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通过前端轴承2对整个悬臂式转子装置起到支撑作用,离心压气机叶轮3前端面与轴承2相连接,轴承2位于转轴1前端并处于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入口处,离心压气机叶轮3高速旋转时,入口空气部分经过轴承2并对轴承2起到冷却的作用。同时轴承2在转子系统前部,使对其润滑方便实施。0012进一步的,在转轴1上安装有轴向径向阻尼器4,悬臂式转子装置高速旋转时,会产生轴向和。

13、径向的振动。如果不对振动加以抑制,耗散,动静部件会发生碰磨。轴向径向阻尼器4的轴向端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小间隙,轴向径向阻尼器4的径向外圆柱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小间隙;随着转轴1高速旋转,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内气流高速旋转挤压,并耗散转子振动能量的作用,保证悬臂式转子装置稳定运转。0013间隙宽度与转速、盘腔内压力值相关,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盘腔压力为1.1个标准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能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0014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封严装置5为板状钣金焊接件,内部能够通过气体;流经径流式涡轮6的燃气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

14、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封严装置5,隔热封严装置5通过隔板以及内部气流将热量带走,避免热量传递到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前端轴承2。0015进一步的,隔热封严装置5的内圆柱面和转轴1外圆柱面配合,形成第三小间隙,转轴1高速转动带动第三小间隙内的气流高速旋转,起到旋转密封作用,对高压气体进行封严。0016隔热封严装置5内圆柱面和转轴1外圆柱面间的间隙宽度与设计转速、压力相关,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压力为1.1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三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能达到较好的维持转子稳定的效果。0017进一步的,所述悬臂式转子装置安装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涡轮增压器上。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

15、发明的优点在于:00191.本发明在离心压气机叶轮3后安装轴向径向阻尼器4,其端面和静止部件之间构成小间隙。轴向径向阻尼器4同转轴2一起高速旋转,在小间隙内形成旋转流。转轴2受到轴向振动,轴向径向阻尼器4会挤压间隙内的旋转流,挤压过程就是能量耗散的过程。可减弱转子的轴向振动。当转子系统受到径向振动时,轴向径向阻尼器4外圆柱面和静止部件之间同样构成小间隙。此间隙内流动也随轴向径向阻尼器4高度运动而旋转,径向振动使此小间隙变大。变小的过程,气流在其内部发生能量耗散,从而耗散径向振动。轴向径向阻尼器4耗散转子系统振动能量,实现转子系统稳定运行。00202.在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之间具有隔热。

16、密封装置5。此装置采用板材钣金焊合而成,中间通气。燃气传导和辐射到隔热密封装置5上的热量,被气流带走。同时隔热密封装置5内圆柱面和转轴2配合形成小间隙。间隙内流动高速旋转具有密封作用。附图说明0021图1是本发明转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2是带有本发明转子装置的补燃增压系统结构示意图。0023图3为补燃增压系统的射流燃烧室内部结构图。说明书2/6 页5CN 116608155 A50024其中,1转轴;2轴承;3离心式压气机叶轮;4轴向径向阻尼器;5隔热密封装置;6径流式涡轮;7发动机排气管,8补燃燃烧器,9涡轮增压器,10起发一体电机,11旋流燃烧室,12射流燃烧室,13排气管进口,1。

17、4补燃燃烧器出口,15涡轮增压器出口,16补燃燃烧器燃油入口,17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8氮化硅加热棒,19一级旋流区,20二级旋流区,21射流区。具体实施方式0025下面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作为例示,并非用于限制本次申请。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27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包括摩擦焊接在一起的转轴1和径流式涡轮6,转轴1上从前往后依次排列设置轴承2,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径流式涡轮6。0028隔热封严装置5位于离心式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

18、涡轮6之间,离心压气机叶轮3的一侧以端面配合的方式与轴承2连接,离心压气机叶轮3的另一侧端面与轴向径向阻尼器4相连接,采用前端螺母将轴承2、离心压气机叶轮3、轴向径向阻尼器4压紧在转轴1轴肩,实现转子系统的装配。0029离心压气机叶轮3和径流式涡轮6采用背靠背形式,中间由轴向径向阻尼器4和隔热封严装置5隔开。轴承2位于转轴1最前端,对整个转子系统进行支撑,转子悬臂支撑。转子系统高速旋转时,离心压气机叶轮3前端进入的空气。部分经过轴承2对其进行冷却。0030同时,轴向径向阻尼器4可在转子系统运转时,产生轴向和径向的阻尼,耗散转子振动能量;轴向径向阻尼器4的轴向端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小间隙,轴。

19、向径向阻尼器4的径向外圆柱面与静止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小间隙;随着转轴1高速旋转,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内气流高速旋转挤压,并耗散转子振动能量的作用,保证悬臂式转子装置稳定运转。0031隔热封严装置5固定在静止部件上,内部通气,可将燃气辐射和传递过来的热量带走,实现热隔离。隔热封严装置5内圆柱面与转轴1之间的配合对动静交界面泄露的高压气体进行封严。进一步的,隔热封严装置5的内圆柱面和转轴1外圆柱面配合,形成第三小间隙,转轴1高速转动带动第三小间隙内的气流高速旋转,起到旋转密封作用,对高压气体进行封严。0032间隙宽度与转速、盘腔内压力值相关,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盘腔压力为1.。

20、1个标准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一小间隙和第二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能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0033隔热封严装置5内圆柱面和转轴1外圆柱面间的间隙宽度与设计转速、压力相关,在工作转速为12000016000rpm,压力为1.1大气压的工况下,第三小间隙的宽度为0.4mm0.5mm,能达到较好的维持转子稳定的效果。0034本实施方式同时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悬臂式转子装置的补燃增压系统,具体的,所述悬臂式转子系统应用于补燃增压系统中的涡轮增压器9中,如图2所示,该补燃增压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排气管7、补燃燃烧器8、和起发一体电机10;发动机排气管7的排气管进口说明书3/6 页6CN 1166081。

21、55 A613与发动机排气口连接,所述发动机排气管7连通补燃燃烧器8,补燃燃烧器出口14连接涡轮增压器且能够驱动涡轮增压器9的涡轮作功,涡轮增压器9的出口15与发动机空气盒连接,发动机空气盒连接补燃燃烧器8的空气入口17,起发一体电机10与涡轮增压器9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并传输扭矩。0035发动机的排气经发动机排气管入口进入补燃燃烧器8进行二次燃烧,燃烧后的高温气体经补燃燃烧器出口14进入涡轮增压器9的涡轮并驱动涡轮作功。0036涡轮增压器9提供的压缩空气通过涡轮增压器出口15进入发动机空气盒,为发动机起动提供扫气压力;同时压缩空气经发动机空气盒由补燃燃烧器8的空气入口17进入补燃燃烧器8。003。

22、7进一步的,涡轮增压器9通过控制起发一体电机10提供电能输出,并且通过电能输出大小调节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出口15的压力。0038进一步的,补燃燃烧器8包括射流燃烧室12和旋流燃烧室11,射流燃烧室12设有燃油入口16、空气入口17和氮化硅加热棒18。0039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管7和补燃燃烧器8内的高温气体均通过补燃燃烧器出口14进入涡轮增压器9的涡轮入口。0040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管7与补燃燃烧器8通过涨紧密封,发动机排气管7通过这种连接方式与补燃燃烧器8连接能够保证排气管装配精度和降低装配难度。0041进一步的,涡轮增压器9与补燃燃烧器8在补燃燃烧器出口14处通过法兰连接并用螺母压紧法兰面。

23、。0042进一步的,起发一体电机10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涡轮增压器9上,起发一体电机10轴与涡轮增压器9轴通过联轴器传输扭矩。0043进一步的,在发动机起动时起发一体电机10拖动涡轮增压器9转动,补燃燃烧器8排出的高温燃气进入涡轮增压器9驱动涡轮增压器9涡轮作功后,此时起发一体电机10工作模式转为发电模式。0044补燃燃烧器8与发动机排气管7高度集成,经压气机压缩后的气流经压气机出口15进入发动机空气盒,发动机空气盒内的空气通过补燃燃烧器8的空气入口17进入补燃燃烧器8的射流燃烧室12并在射流燃烧室12内进行燃烧形成高温燃气以射流的形式进入补燃燃烧器8的旋流燃烧室11内;同时发动机排气经发动机排。

24、气管7后进入旋流燃烧室11内,两部分高温气体在旋流燃烧室11内继续燃烧,燃烧后的高温燃气进入涡轮增压器9的涡轮驱动涡轮作功,涡轮增压器9的涡轮同时带动涡轮增压器9的压气机和起发一体发电机4高速旋转。0045同时在补燃增压系统调节上,通过控制起发一体电机10的发电功率实现涡轮增压器9的转速调节,调节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出口15的压力,从而实现涡轮增压器9后空气盒内的压力调节。通过控制补燃燃烧器8的喷油量的大小实现涡轮增压器9涡轮前温度的调节,改变涡轮的做功能力,也可以实现空气盒压力的调节。这两种调节方式均能够实现涡轮增压器9涡轮前不放气调节空气盒压力大小,两种调节方式联合使用能够实现发动机废气能量利。

25、用效率最大化。涡轮增压器9在为发动机提供扫气压力的同时也提供电能输出,这种补燃增压系统调节方式能够简化涡轮增压器9的调节机构,同时提高废气能量的回收效率。0046上述补燃增压系统的补燃燃烧器8包括喷嘴,喷嘴包括燃油喷嘴芯,位于补燃燃烧说明书4/6 页7CN 116608155 A7器燃油入口16。0047如图3所示,射流燃烧室12包括一级旋流区19、二级旋流区20和射流区21;燃油喷嘴芯用于将燃油导入一级旋流区19;一级旋流区19与二级旋流区20连通,二级旋流区20与射流区21连通。0048氮化硅加热棒18设置于二级旋流区20,用于点燃二级旋流区20内的气体掺混雾化燃油;射流区21与旋流燃烧室。

26、11连通。0049可选地,一级旋流区19、二级旋流区20和射流区21均为圆柱腔体。0050可选地,旋流燃烧室11包括多个壳体面,在第一壳体面上设置有补燃燃烧器出口14,补燃燃烧器出口14从该壳体外向旋流燃烧室11内延伸至旋流燃烧室11腔室内部的中心位置,射流区21与二级旋流区20的直径的比为3:5至2:5;在与第一壳体面和第二壳体面均相邻的第三壳体面和/或第四壳体面分别设置第一发动机排气管和/或第二发动机排气管。0051进一步地,发动机排量与旋流燃烧室11的体积之比为50:1至65:1。0052进一步地,旋流燃烧室11的横截面为圆角矩形腔体或原形。0053可选地,第一发动机排气管和第二发动机排。

27、气管分别与旋流燃烧室11以及发动机排气管路相接,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尾气通过第一发动机排气管和第二发动机排气管沿切向进入旋流燃烧室11,在旋流燃烧室内形成旋流充分掺混,发动机尾气中的HC、CO以及碳核颗粒在旋流燃烧室11内进一步燃烧转化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化学能。0054可选地,第一发动机排气管和第二发动机排气管以补燃燃烧器出口14为分界相对设置于旋流燃烧室11的两侧,发动机尾气从两侧分别沿切向进入旋流燃烧室11中,此时对向气流便于在燃烧室中形成旋流,与通过射流区21进入燃烧室的高温燃气进行充分混合,实现更好的二次燃烧效果。0055可选地,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靠近二级旋流区20的一侧设置。

28、气体导入孔,气体导入孔为向心孔,连通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和二级旋流区20;气体导入孔的轴线与二级旋流区20的轴线成角度设置;气体流过时可以产生切向速度,方便旋流的产生;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与一级旋流区的旋流孔的横截面面积相等。0056可选地,一级旋流区19、射流区21、二级旋流区20和旋流燃烧室11的腔室体积依次增大。0057使用时,当燃烧器先于发动机工作时:氮化硅加热棒18先行预热,燃油经进燃油入口进入喷嘴后,通过燃油导流管,经出油孔喷出,流过燃油喷嘴芯1上的螺旋油道,在螺旋油道的末端进入斜槽喷入一级旋流区19;气体从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进入补燃燃烧器,一部分通过一级旋流区19的旋流孔。

29、流入一级旋流区19,另一部分从二级旋流区20的气体导入孔直接进入二级旋流区20;燃油在一级旋流区19中,与一级旋流器旋流孔进入的气体对向充分掺混后,进入二级旋流区20后,被伸入二级旋流区20的氮化硅加热棒18点燃之后,开始混合燃烧,与二级旋流区20的气体导入孔来的气体掺混,继续燃烧;随后进入射流区21,同时火焰反向传播至一级旋流区19,氮化硅加热棒18断电,完成点火过程。0058当发动机先于燃烧器工作时:发动机起动后,发动机的废气排气温度达到阈值温度(通常300)后,氮化硅加热棒18预热,燃油经进燃油入口进入喷嘴后通过燃油导流管从出油孔进入螺旋油道末端的斜槽喷射进一级旋流区19,在一级旋流区1。

30、9内与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来的气体掺混后进入二级旋流区20开始混合燃烧,后经射流区21进入旋流燃烧室说明书5/6 页8CN 116608155 A811进行二次燃烧,在旋流燃烧室11内被高温尾气点燃,火焰往回传播至一级旋流区19,随后关氮化硅加热棒18,完成点火过程。0059一级旋流区19内的高温燃气进入二级旋流区20继续与气体掺混燃烧,随后进入射流区21膨胀加速,进入旋流燃烧室11,与第一发动机排气管进入旋流燃烧室11的活塞发动机尾气掺混进行二次燃烧,在二次燃烧的过程中HC、CO和碳核颗粒物继续燃烧,转化成CO2和H2O,释放出能量,完全燃烧的气体经旋流燃烧室补燃燃烧器出口14排出。006。

31、0本发明中的一级旋流区19通过与斜槽对向的旋流孔实现气体与燃油的充分掺混,同时由于一级旋流区内部气体与燃油流速比二级旋流区慢,混合气流能够在一级旋流区充分燃烧,是稳定燃烧后的主燃区。二级旋流区20实现启动时点火,同时作为副燃区进行燃烧反应。首先气体沿切向进入燃烧器内,在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的腔体内形成预旋效果,一部分通过一级旋流区19腔体的侧壁面旋流孔,沿切向进入一级旋流区19内形成一级旋流;另一部分通过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侧壁的气体导入孔沿燃烧器切向进入二级旋流区20内,产生二级旋流;射流区21使高温燃气膨胀加速,进入旋流燃烧室11。0061一级旋流区19进入二级旋流区20时为一级旋流;。

32、气体从补燃燃烧器空气入口17进入二级旋流区20的时候通过气体导入孔(旋流孔),会自然产生旋流,由于气体导入孔沿截面均匀圆形分布,与一级旋流在二级旋流区20汇合时形成二级旋流,对一级旋流加强。0062射流通过射流区21实现,射流区21联通二级旋流区20和旋流燃烧室11,二级旋流区20内部空间小于旋流燃烧室11,使射流区21两侧产生压力差,旋流通过射流区21时加速,在进入旋流燃烧室11后,脱离射流区21管壁约束,形成射流。0063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6/6 页9CN 116608155 A9图1图2说明书附图1/2 页10CN 116608155 A10图3说明书附图2/2 页11CN 116608155 A11。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适用于 增压 系统 悬臂 转子 装置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适用于补燃增压系统的悬臂式转子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433041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