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pdf
《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310497256.7(22)申请日 2023.05.05(71)申请人 绍兴绿奕化工有限公司地址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中兴南路851号3号厂房2楼206室(72)发明人 李嵘嵘陈先朗方正(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麦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397专利代理师 李兵(51)Int.Cl.B01J 19/12(2006.01)B01J 19/00(2006.01)B01J 19/2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57)摘要本发明涉及光催化领域。
2、,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技术方案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轴,支撑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液夹套,换热液夹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反应液夹套,反应液夹套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灯珠模组,灯珠模组包括灯珠模块一、灯珠模块二、灯珠模块以及灯珠模块,灯珠模组的表面等距离嵌设有多个LED灯珠,换热液夹套底部的内壁穿插设有输液管,输液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环,且分流环的内壁与输液管的内壁连通,分流环的一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当反应液在沿着冷却液夹套外壁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灯珠模组上的多个不同波长的灯组的照射使其发生催化反应避免单一波长的光源对反应吸收率的影响。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
3、4页 附图3页CN 116603478 A2023.08.18CN 116603478 A1.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轴(2),所述支撑轴(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液夹套(3),所述换热液夹套(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反应液夹套(4),所述反应液夹套(4)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灯珠模组(5),所述灯珠模组(5)包括灯珠模块一(51)、灯珠模块二(52)、灯珠模块三(53)以及灯珠模块四(54),所述灯珠模组(5)的表面等距离嵌设有多个LED灯珠(55),所述换热液夹套(3)底部的内壁穿插设有输液管(6),所述输液管(6)的顶端固定连接。
4、有分流环(7),且分流环(7)的内壁与输液管(6)的内壁连通,所述分流环(7)的一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8),所述输液管(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混合机构(9),所述第一混合机构(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混合机构(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机构(9)包括混合仓(91),所述混合仓(9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管(9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91)的一端穿插设有进液管(93),所述混合管(92)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筛孔(9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
5、于:所述进液管(9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高压喷嘴(95),所述第二混合机构(10)包括变径管(1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管(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架(102),所述支架(102)的内壁穿插设有旋叶轴(10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轴(1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叶(104),所述底座(1)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13)。8.根。
6、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输送转动盘(13)两侧的内壁均嵌设有磁石(14),所述磁石(14)的顶部磁吸设有磁力搅拌子(15),且磁力搅拌子(15)的外表与反应液夹套(4)内壁的底部接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模组(5)的外壁套设有冷却液夹套(16),所述输液管(6)外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7)。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一侧开设有驱动电机开关,且驱动电机(11)通过驱动电机开关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权利要求书1/1 页2CN 。
7、116603478 A2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光催化领域,具体为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背景技术0002光催化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光催化剂在紫外线或可见光的作用下,将水中有机物质(如污染物、细菌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现有的光催化处理废水的技术中通常需要利用混合器的原理使得废水与催化剂进行更加充分的融合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速率。0003但是光催化在实际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在常见的光催化反应器的光源都单一波长的,在反应中光波长对。
8、不同产物的催化效果是不同的,单一波长的光源可能会导致目标产物的收率降低,产生大量副产物,且在光催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反应液的光线穿透力较差使得反应液受到的光照强度容易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导致催化反应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液夹套,所述换热液夹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反应液夹套,所述反应液夹套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灯珠模。
9、组,所述灯珠模组包括灯珠模块一、灯珠模块二、灯珠模块以及灯珠模块,所述灯珠模组的表面等距离嵌设有多个LED灯珠,所述换热液夹套底部的内壁穿插设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环,且分流环的内壁与输液管的内壁连通,所述分流环的一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混合机构,所述第一混合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混合机构。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合机构包括混合仓,所述混合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管。0007优选的,所述混合仓的一端穿插设有进液管,所述混合管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筛孔。0008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高压喷嘴,所述输液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混合。
10、机构。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合机构包括变径管,所述变径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架。0010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内壁穿插设有旋叶轴,所述旋叶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叶。0011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说明书1/4 页3CN 116603478 A30012优选的,所输送转动盘两侧的内壁均嵌设有磁石,所述磁石的顶部磁吸设有磁力搅拌子,且磁力搅拌子的外表与换热液夹套内壁的底部接触。0013优选的,所述灯珠模组的外壁套设有冷却液夹套,所述输液管外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0014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开。
11、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一侧开设有驱动电机开关,且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开关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00161、经过混合处理后的反应液通过输液管到达分流环的内部,通过分流环上等距离设置的喷嘴将反应液喷洒到冷却液夹套的外壁并沿着冷却液夹套的外壁向下流动,本装置通过第一混合机构以及第二混合机构不仅能够使得反应液在发生催化反应前有效提高反应液的融合均匀度,且当反应液在沿着冷却液夹套外壁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灯珠模组上的多个不同波长的灯组的照射使其发生催化反应避免了单一波长的光源对反应吸收率的影响,同时反应液在沿着冷却液夹套外壁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大大减少反应液因透。
12、光率的影响导致反应液对光源吸收率不高情况的影响,当反应液流入到反应液夹套内壁的底部时会逐渐蓄积并自下而上再次再次经过不同的灯珠模组进行照射;00172、本装置中通过冷却液夹套能够对灯珠模组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防止灯珠模组产生的热量对反应液夹套内部的反应液温度造成影响。附图说明0018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0019图2为本发明中分流环喷洒结构示意图;0020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混合机构结构示意图;0021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混合机构结构示意图;0022图5为本发明中搅拌结构示意图;0023图6为本发明图一中A处结构示意图。0024图中:1、底座;2、支撑轴;3、换热液夹套;4、反应液夹套;5、。
13、灯珠模组;51、灯珠模块一;52、灯珠模块二;53、灯珠模块三;54、灯珠模块四;55、LED灯珠;6、输液管;7、分流环;8、喷头;9、第一混合机构;91、混合仓;92、混合管;93、进液管;94、筛孔;95、高压喷嘴;10、第二混合机构;101、变径管;102、支架;103、旋叶轴;104、螺旋叶;11、驱动电机;12、转轴;13、转动盘;14、磁石;15、磁力搅拌子;16、冷却液夹套;17、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002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
14、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0026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催化反应管道混合器,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轴2,支撑轴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液夹套3,换热液夹套3内部注入有换热液,用来调节反应液夹套4内反应液的反应温度,换热液夹套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反说明书2/4 页4CN 116603478 A4应液夹套4,反应液夹套4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灯珠模组5,灯珠模组5包括灯珠模块一51、灯珠模块二52、灯珠模块三53以及灯珠模块四54,不同的灯珠模组5的波长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反应液的光照要求,灯珠模组5的表面等距离嵌设有多个LED灯珠5。
15、5,换热液夹套3底部的内壁穿插设有输液管6,输液管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环7,通过分流环7以及喷头8将反应液围绕冷却液夹套16的外部一周均匀地喷洒在冷却液夹套16的表面,使得反应液更加均匀高效进行光照,且分流环7的内壁与输液管6的内壁连通,分流环7的一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8,输液管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混合机构9,第一混合机构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混合机构10,灯珠模组5的外壁套设有冷却液夹套16,冷却液夹套16内部装载有冷却液用来给灯珠模组5进行降温,输液管6外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7,通过固定杆17对输液管6的位置进行加固;0027如图2所示,第一混合机构9包括混合仓91,混合。
16、仓9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管92,混合仓91的一端穿插设有进液管93,混合管92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筛孔94,经过撞击混合后的反应液通过筛孔94进行到混合仓91的内部,进液管9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高压喷嘴95,高压喷嘴95使得反应液能够快速与混合管92的内部发生撞击并融合;0028如图3所示,第二混合机构10包括变径管101,当反应液经过变径管101时由于通道变窄而压力增加并在动螺旋叶104进行转动,变径管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架102,支架102的内壁穿插设有旋叶轴103,旋叶轴1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叶104,螺旋叶104在转动的同时也会对反应液进行搅拌混合;0029如图4所示,底座1。
17、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2,转轴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13,所输送转动盘13两侧的内壁均嵌设有磁石14;0030如图6所示,磁石14的顶部磁吸设有磁力搅拌子15,通过磁石14对磁力搅拌子15的磁吸力带动磁力搅拌子15对反应液进行搅拌,使其更均匀的接受光照,且磁力搅拌子15的外表与反应液夹套4内壁的底部接触。003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本装置使用时首先反应溶液通过进液管93进入到第一混合机构9的内部通过高压喷嘴95使得反应溶液与混合管92的内部发生撞击流体产生了一个反向的扭矩并激起大量气泡,通过撞击以及大量混合气泡有效提高了反应液的融合度,经。
18、过第一次融合的反应液通过筛孔94流入到混合仓91的内部然后再通过混合仓91的一端进入到第二混合机构10的内部,进入到第二混合机构10的反应液首先流入到变径管101中,通过变径管101的挤压将反应液的静压能转换为动能并推动螺旋叶104旋转,螺旋叶104搅动反应液使其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液的混合均匀度,经过混合处理后的反应液通过输液管到达分流环7的内部,通过分流环7上等距离设置的喷头8将反应液喷洒到冷却液夹套16的外壁并沿着冷却液夹套16的外壁向下流动,本装置通过第一混合机构9以及第二混合机构10不仅能够使得反应液在发生催化反应前有效提高反应液的融合均匀度,且当反应液在沿着冷却液夹套16外壁向下流。
19、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灯珠模组5上的多个不同波长的灯组的照射使其发生催化反应,避免了单一波长的光源对反应吸收率的影响,同时反应液在沿着冷却液夹套16外壁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大大减少反应液因透光率的影响导致反应液对光源吸收率不高情况的影响,当反应液流入到反应液夹套4内壁的底部时会逐渐蓄积并自下而上再次再次经过不同的灯珠模组5进行照射;说明书3/4 页5CN 116603478 A50032本装置中通过冷却液夹套16能够对灯珠模组5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防止灯珠模组5产生的热量对反应液夹套4内部的反应液温度造成影响。0033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说明书4/4 页6CN 116603478 A6图1图2说明书附图1/3 页7CN 116603478 A7图3图4说明书附图2/3 页8CN 116603478 A8图5图6说明书附图3/3 页9CN 116603478 A9。
- 内容关键字: 催化 反应 管道 混合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433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