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4331108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4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档描述:

《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1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310670977.3(22)申请日 2023.06.07(71)申请人 广东海洋大学地址 524088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申请人 海南种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2)发明人 吕文刚刘晓坤朱晓闻岳晨阳陈景雷陈景步王健(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专利代理师 林宇然(51)Int.Cl.A01K 61/10(2017.01)A01K 61/50(2017.01)A01G 33/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57)。

2、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养殖池准备:养殖池池底铺设纱网和细沙,随后进行消毒;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浸泡细沙打底;栽种马尾藻;投放螺苗;投放第一造鱼:在养殖池中投放训料后的混养鱼并投喂饵料进行混养;砂层底改:每1015天,排低养殖池水位泼洒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全池浸泡后,排掉部分养殖池底水;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第一造的混养鱼,在养殖池中投放第二造混养鱼;再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东风螺和第二造混养鱼。本发明不仅实现了东风螺和鱼类的协同混养而且还同时实现和收获了马尾藻这种经济藻类的养殖。本发明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和病害。权利要求书1页 。

3、说明书6页 附图6页CN 116602246 A2023.08.18CN 116602246 A1.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养殖池准备:养殖池池底铺设纱网和细沙,随后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在放苗前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浸泡细沙打底;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包括5.07.0份芽孢杆菌、1.53.0份粪肠球菌、1.02.0份复合酶和0.11.0份营养剂;S2.栽种马尾藻:选取长度为2.53.5cm的马尾藻苗,以24株苗为一组,每2平方米种植1组;S3.投放螺苗:在养殖池中投放东风螺螺苗,所述东风螺螺苗的壳长为0.81.2cm左右,放养密度为800150。

4、0只/m2;S4.投放第一造鱼:在养殖池中投放训料后的混养鱼并投喂饵料进行混养,所述混养鱼为13月龄,全长1.02.0cm,放养密度为550只/m2;S5.砂层底改:每1015天,排低养殖池水位泼洒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全池浸泡后,排掉部分养殖池底水;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第一造的混养鱼,在养殖池中投放第二造混养鱼,其放养的密度为第一造混养鱼投放密度的25倍;再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东风螺和第二造混养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所述芽孢杆菌包括1.02.0份枯草芽孢杆菌、1.02.0份地衣芽孢杆菌、1.02.0份短小芽孢杆菌、1.02.0份凝结芽孢杆菌。3.根据权。

5、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复合酶包括4.08.0份溶菌酶、1.02.0份生物蛋白酶、1.02.0份生物脂肪酶、1.02.0份生物淀粉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剂为水产复合维生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选自谷朊粉、葡萄糖、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尾藻选自铜藻、海蒿子、海黍子、鼠尾藻、匍枝马尾藻、半叶马尾藻、羊栖菜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养鱼选自鲻鱼、罗非鱼、梭鱼中的一种或多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

6、所述步骤S4中,混养鱼的投放训料操作为:提前培育附着有底栖硅藻的附着板,将饥饿了23天的鱼放入其中,随后取出附着板;再继续饿23天,再投放附着板,重复多次,直至鱼会完全摄食底栖硅藻为准。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按质量份数计,所述消毒剂包括1.02.5份纳米银离子、2.03.0份高锰酸钾和2.03.0份草酸。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的水质和砂层中,氨氮含量0.2mg/L,亚硝酸含量0.01mg/L,酸碱度8.08.5。权利要求书1/1 页2CN 116602246 A2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

7、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背景技术0002梭鱼、罗非鱼和鲻鱼均属广温性广盐性鱼类,从水温824的海域均见,主要栖息环境为沿岸砂泥底水域。以浮游动物、底栖生物、腐屑物质及有机碎屑与微藻为食。由于其食物链短,生长迅速,且有广盐性,能在淡水、咸水、海水中生活,故为沿海很好的增养殖对象,已为中国台湾、南海、东海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是高经济价值鱼种。0003马尾藻,圆子纲,属马尾藻科。藻体多年生,分固着器、主干、藻叶和气囊四部分,固着器盘状、圆锥状或假根状。主干圆柱状、扁圆或扁压,长短不一,向四周辐射分支,分枝扁平或圆柱形。藻体扁平,多。

8、具毛窝。单生气囊,气囊自叶腋生出,呈圆形、倒卵形。雌雄同托或不同托、同株或异株。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生长于中、低潮间带岩石上。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幼藻可食用和作饲料。0004东风螺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东风螺的人工养殖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主要人工养殖种类有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泰国东风螺(Babylonia Lani)、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和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四种。由于市场需求,东风螺养殖规模和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了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0005“方斑东风螺繁育、营养。

9、及疾病的研究进展,陈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公开了截止到目前,已鉴定出的东风螺疾病病原主要有2大类:其一是细菌性疾病,包括由鳗弧菌变种引起的肿吻病、哈氏弧菌引起的吻管水肿病、哈维氏弧菌或塔氏弧菌引起的急性死亡症(又称翻背症)、弧菌爆发症、足部肿大症、脓疱病、呼吸管炎等;其二是寄生虫病,包含浮游期由聚缩虫引起的纤毛虫病、幼/稚螺时期被桡足类围攻而引起的壳肉分离病(又称脱壳病)、养成期由单孢子虫变种引起的单孢子虫病等。其中,急性死亡症和脱壳病是方斑东风螺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且影响最严重的2种疾病类型,严重影响了方斑东风螺的工厂化养殖。东风螺长周期养殖过程大量堆积的残饵和代谢废物,加上东风螺。

10、又喜高温,养殖水域都处于低纬度常年高温,容易造成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有害菌爆发,这是东风螺疾病突发的主要诱因。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东风螺的生态养殖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0006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所述方法合理利用养殖空间,充分利用东风螺、鱼和马尾藻三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不同习性进行互补性混养。所述方法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和病害,维持良性循环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说明书1/6 页3CN 116602246 A3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0008一。

11、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09S1.养殖池准备:养殖池池底铺设纱网和细沙,随后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在放苗前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浸泡细沙打底;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包括5.07.0份芽孢杆菌、1.53.0份粪肠球菌、1.02.0份复合酶和0.11.0份营养剂;0010S2.栽种马尾藻:选取长度为2.53.5cm的马尾藻苗,以24株苗为一组,每2平方米种植1组;0011S3.投放螺苗:在养殖池中投放东风螺螺苗,所述东风螺螺苗的壳长为0.81.2cm左右,放养密度为8001500只/m2;0012S4.投放第一造鱼:在养殖池中投放训料后的混养鱼并投喂饵料进行混养,所。

12、述混养鱼为13月龄,全长1.02.0cm,放养密度为550只/m2;0013S5.砂层底改:每1015天,排低养殖池水位泼洒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全池浸泡后,排掉部分养殖池底水;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第一造的混养鱼,在养殖池中投放第二造混养鱼,其放养的密度为第一造混养鱼投放密度的25倍;再经过25个月养殖,收获东风螺和第二造混养鱼。0014发明人发现,藻类特别是底栖硅藻,生命周期短暂,容易死亡,倒藻会释放藻毒素进而严重影响东风螺健康养殖。进一步地,发明人在东风螺养殖过程中,采用鲻鱼、罗非鱼和梭鱼等进行混养,鲻鱼、罗非鱼和梭鱼都是腐屑食性鱼类,在食物链中起到“清道夫”作用,会采食附着生物、浮游生物、。

13、底栖硅藻、丝状藻、残饵、腐殖有机物、无脊椎动物等,这些鱼类可以能够有效控制养殖池中的藻类数量在正常范围,既不影响水质和主养物种东风螺的养殖,又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混养鲻鱼的池子能有效降低藻类数量7298,有效抑制了藻类的繁衍和附着生物的数量。进一步地,发明人发现在混养系统中,会因为东风螺的活动翻动砂层、水体流动等因素,部分饵料、藻类遗体会被埋在砂里,鱼类无法摄食,马尾藻还无法吸收利用。而部分饵料、藻类遗体腐烂后会黑化砂层,污染水体,逐渐成为有害异养细菌的营养来源,致使弧菌超标,加重了对养殖池的污染。对此发明人在上述混养系统中,进一步采用了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充当分解者,加固了混。

14、养系统的稳定性,有效分解了养殖池中被砂层或水体所掩埋的部分饵料、藻类遗体,分解后的产物为小颗粒有机物,或被流水带走或成为马尾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本发明合理利用养殖空间,不仅实现了东风螺和鱼类的协同混养而且还同时实现和收获了马尾藻这种经济藻类的养殖。本发明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和病害,维持良性循环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复合底改生态制剂的使用量为13g/m2。0016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芽孢杆菌包括1.02.0份枯草芽孢杆菌、1.02.0份地衣芽孢杆菌、1.02.0份短小芽孢杆菌、1.02.0份凝结芽孢杆菌。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芽孢杆菌中。

15、,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的含量均1.51010CFU/g。0018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复合酶包括4.08.0份溶菌酶、1.02.0份生物蛋白酶、1.02.0份生物脂肪酶、1.02.0份生物淀粉酶。0019优选地,所述营养剂为水产复合维生素。说明书2/6 页4CN 116602246 A40020优选地,所述载体选自谷朊粉、葡萄糖、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0021优选地,所述马尾藻选自铜藻、海蒿子、海黍子、鼠尾藻、匍枝马尾藻、半叶马尾藻、羊栖菜中的一种或多种。00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马尾藻为羊栖菜。0023优选地,所述混养鱼选自鲻鱼、罗非鱼、梭鱼中的一种或。

16、多种。0024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混养鱼的投放训料操作为:提前培育附着有底栖硅藻的附着板,将饥饿了23天的鱼放入其中,随后取出附着板;再继续饿23天,再投放附着板,重复多次,直至鱼会完全摄食底栖硅藻为准。002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栖硅藻包括舟形藻、卵形藻、菱形藻或圆筛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底栖硅藻可采集自当地自然海域。002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附着板为塑料透明波纹板或塑料透明薄膜。0027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按质量份数计,所述消毒剂包括1.02.5份纳米银离子、2.03.0份高锰酸钾和2.03.0份草酸。所述消毒剂优于常规的单一组分消毒剂,具有更优异的灭菌。

17、效果。002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消毒剂的用量为35ppm。0029优选地,所述东风螺螺苗可以选自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或台湾东风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东风螺螺苗应表现为健康活力好、规格均匀、不携带寄生虫、无缺损、形态正常,其空壳率3。0030优选地,所述养殖池的水质和砂层中,氨氮含量0.2mg/L,亚硝酸含量0.01mg/L,酸碱度8.08.5。0031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细沙的砂层厚度为25cm。在放苗前1272小时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浸泡细沙打底。0032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全池浸泡1.52.0h后,排掉部分养殖池底水。排掉部分养殖池的底水,在排放过程中,可以使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更。

18、好地渗入沙层和池底,更好的发挥作用。003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排掉部分养殖池底水后,接着继续浸泡2.03.0h,再流水。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35本发明合理利用养殖空间,充分利用东风螺、鱼和马尾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和不同习性进行互补性混养。混养鱼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池中的藻类数量在正常范围,既不影响水质和主养物种,又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混养鱼避免了藻类死亡,释放藻毒素,进而严重影响东风螺健康养殖。进一步地,本发明中,混养鱼、马尾藻和复合底改生态制剂的三者协同能够有效改善砂质和水质,避免了饵料残留腐烂在池中导致砂层变黑、。

19、水质变浑,避免了水体总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异常,切断了有害异养细菌繁衍的营养来源,避免了其含量超标,进一步减少了东风螺病害的发生概率。本发明增加了附加经济效益,不仅实现了鲻鱼的协同混养,而且还同时实现和收获了马尾藻这种经济藻类的养殖。本发明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和病害,维持良性循环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说明书3/6 页5CN 116602246 A5附图说明0036图1为实施例1中投放的方斑东风螺苗的示意图。0037图2为实施例1中养殖过程的东风螺的示意图。0038图3为实施例1中收获的东风螺的示意图。0039图4为实施例1中收获的鲻鱼的示意图。0040图5为实施例2中收获。

20、的罗非鱼的示意图。0041图6为实施例3中收获的梭鱼的示意图。0042图7为实施例1中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0043图8为对比例1中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0044图9为对比例2中采用了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后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具体实施方式0045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0046实施例1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0047(1)养殖池准备:在海南养殖场的养殖池(16m2)池底铺设底板、纱网和细沙,保持细沙砂层厚度为25cm,随后采用消毒剂对养殖。

21、池进行消毒,消毒剂按质量份数计,包括2.0份纳米银离子、2.5份高锰酸钾和2.5份草酸,用量4ppm;在放苗前72h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浸泡细沙打底48h;0048其中,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按质量份数计,包括6.0份芽孢杆菌、2.5份粪肠球菌、1.5份复合酶和0.6份营养剂。其中,芽孢杆菌包括1.4份枯草芽孢杆菌、1.5份地衣芽孢杆菌、1.5份短小芽孢杆菌、1.5份凝结芽孢杆菌。复合酶包括6.0份溶菌酶、1.5份生物蛋白酶、1.5份生物脂肪酶、1.6份生物淀粉酶。营养剂为水产复合维生素(“富得虾元”,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0049(2)栽种马尾藻:选取长度为3cm左右的马尾藻苗,以2株苗为。

22、一组,每2平方米种植1组马尾藻。0050(3)投放螺苗:在养殖池中投放2万只,壳长为1cm以上的东风螺螺苗(放养密度为1250只/m2);如图1所示,为投放的方斑东风螺苗的示意图,图2为养殖过程的东风螺的示意图。0051(4)第一造鱼:在投放训料后的混养鱼还需要对混养鱼的进行训料,投放训料操作为:提前培育附着有底栖硅藻的附着板,将饥饿了23天的鱼放入其中,0.51h后取出附着板;再继续饿23天,再投放附着板,重复34次,直至鱼会完全摄食底栖硅藻为准。将训料后的混养鱼(混养鱼为13月龄,全长1.52.0cm,102尾/池)投放在养殖池中并投喂饵料进行混养。0052(5)砂层底改:混养期间,每10。

23、15天,排低养殖池水位至距离砂面510cm,泼洒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全池浸泡1.52.0h后,排底水515s,接着继续浸泡2.03.0h,再开闸流水。东风螺每23天投喂一次,晚上19点开始喂食,先投喂东风螺直至饱腹,投喂量为螺重1030;隔天早上,投喂少量适口浮性鱼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8。说明书4/6 页6CN 116602246 A60053如图34所示,养殖4个月后,收获鲻鱼99尾,全长79cm,在养殖池中投放第一造同样投放规格的混养鱼(311尾/池);再经过3个月混养,收获鲻鱼305尾,全长910cm,收获东风螺198公斤,规格5060粒/500克。0054实施例2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

24、藻的混养方法0055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混养鱼为罗非鱼,第一造投放123尾/池,收获118尾;第二造投放367尾/池,收获354尾;收获东风螺189公斤,规格5060粒/500克。0056实施例3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0057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混养鱼为梭鱼,第一造投放106尾/池,收获99尾;第二造投放278尾/池,收获276尾;收获东风螺201公斤,规格5060粒/500克。0058实施例4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0059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包括5.0份芽孢杆菌、1.5份粪肠球菌、1.0份。

25、复合酶和0.1份营养剂。0060实施例5一种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0061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包括7.0份芽孢杆菌、3.0份粪肠球菌、2.0份复合酶和1.0份营养剂。0062对比例10063本对比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和步骤(5)中,均未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混养鱼为鲻鱼,第一造投放125尾/池收获63尾;第二造投放350尾/池,收获176尾;收获东风螺64公斤,规格5060粒/500克。0064对比例20065本对比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未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步骤(5)中,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混养鱼为鲻鱼,第一造投。

26、放125尾/池收获101尾;第二造投放351尾/池,收获282尾;收获东风螺185公斤,规格5060粒/500克。0066测试例1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试验0067弧菌检测所用培养基选择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即TC BS琼脂培养基。弧菌检测步骤如下:0068(1)取水样:首先取200毫升的待测水样于阴凉处放置,如果暂时不检测,应该存放于阴凉处,存放时间不超过4小时。0069(2)倒琼脂平板:取一锥形瓶,按每800毫升水,添加72克TCBS琼脂。将锥形瓶放在电炉上加热,待加热至沸腾后,迅速用布将锥形瓶拿起,待泡沫下沉后,再将锥形瓶放在电炉上,重复如此动作3次后,即可关闭电炉,将锥形。

27、瓶放在超净工作台上冷却。待冷却20分钟后,取培养皿于半空,正下方放置一酒精灯,倒平板时应在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操作(以维持无菌环镜)。将锥形瓶的琼脂倒入平板(以琼脂刚铺满平板为宜,平板厚度适中)。倒好平板后,将培养皿盖好,防止杂菌污染。待平板完全冷却变硬后即可涂布水样。0070(3)涂布水样用移液枪取水样0.1毫升于培养皿的平板上,用涂布棒将水样均匀的涂布于平板上。涂布完毕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温度32度)培养12到16小时,如果不使用恒温箱,在室温下,则需要18到24小时的培养时间。即可计数黄绿菌的数目。说明书5/6 页7CN 116602246 A70071(4)计数黄绿菌含量:将平板上黄绿。

28、菌菌落计数,数量较多时可采用划线计数。0072图7为实施例1中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如图7可知,采用了复合底改生态制剂的养殖池池水中,弧菌长期稳定在低数量状态。图8为对比例1中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如图8可知,未采用复合底改生态制剂的养殖池池水中,弧菌数量超标。图9为对比例2中采用了复合底改生态制剂后养殖池池水的弧菌检测结果。如图9可知,相对于对比例1而言,后期采用了复合底改生态制剂以后,弧菌数量明显下降。0073前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发明所述方法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为申请人真实试验结果加以论证。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一些数值范围也包括了在其之内的子范围,这些范围中的变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说明书6/6 页8CN 116602246 A8图1图2说明书附图1/6 页9CN 116602246 A9图3图4说明书附图2/6 页10CN 116602246 A10图5图6说明书附图3/6 页11CN 116602246 A11图7说明书附图4/6 页12CN 116602246 A12图8说明书附图5/6 页13CN 116602246 A13图9说明书附图6/6 页14CN 116602246 A14。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东风 马尾藻 混养 方法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东风螺、鱼和马尾藻的混养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43311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